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23页 |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缘起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21页 |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第19-20页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2-23页 |
·首次全方位解读了山东庄移民历史,丰富了移民研究的内容 | 第22页 |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考察山东庄移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拓展了移民研究视野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鲁人入陕的历史动因考察 | 第23-37页 |
·晚清山东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 | 第23-25页 |
·黄河改道重创经济 | 第23-24页 |
·水旱蝗疫使民不聊生 | 第24页 |
·社会动荡致人民背井离乡 | 第24-25页 |
·晚清山东灾民的流向 | 第25-28页 |
·流向一:本县或毗邻县的近距离迁移 | 第25-26页 |
·流向二:周边省份的远距离迁移 | 第26-28页 |
·晚清时期的关中社会概况 | 第28-32页 |
·同治回乱对关中回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29-30页 |
·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关中人口骤减 | 第30-31页 |
·人口损失造成关中土地荒旷 | 第31-32页 |
·基于“推拉理论”的移民动因分析 | 第32-37页 |
·推力一:人口数量剧增,人地矛盾激化 | 第33-34页 |
·推力二:灾荒战乱频仍,迫使人民破产逃荒 | 第34页 |
·拉力一:土地承载力出现明显差异,提供了逐地空间 | 第34-35页 |
·拉力二:政府组织参与移民,加快了人口迁移的速度和规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关中山东庄的形成和分布 | 第37-44页 |
·陕西三原知县焦云龙故土移民 | 第37页 |
·移民的规模和线路 | 第37-39页 |
·移民规模 | 第37-38页 |
·移民线路 | 第38-39页 |
·移民特点 | 第39-41页 |
·主动生存移民 | 第39页 |
·自发性、有组织性并存 | 第39-40页 |
·移民距离远、时间长 | 第40页 |
·迁出迁入地明确,自鲁西南至关中东部 | 第40-41页 |
·山东庄的形成和分布 | 第41-44页 |
·山东庄的形成 | 第41-42页 |
·山东庄的分布 | 第42-43页 |
·山东庄人口估算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山东庄移民经济与关中经济的交融发展 | 第44-71页 |
·同治回变后关中经济的破败 | 第44-48页 |
·回族经济结构发生变迁,由多元走向单一 | 第44-46页 |
·关中经济地位下降,农业和商业全面走向衰落 | 第46-48页 |
·山东移民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 | 第48-58页 |
·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分析 | 第48-50页 |
·移民入迁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 第50-55页 |
·移民经济对关中农业发展的影响 | 第55-58页 |
·山东庄移民的手工业经营 | 第58-64页 |
·手工业经营类型 | 第58-60页 |
·手工业经营特点 | 第60-62页 |
·手工业经营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移民手工业对关中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63-64页 |
·山东庄移民的商业经营 | 第64-71页 |
·处于低迷状态的关中商业 | 第64-65页 |
·移民商业经营的特点 | 第65-68页 |
·移民商业发展对关中经济的影响 | 第68-71页 |
第五章 近代山东庄移民的社会生活 | 第71-104页 |
·山东移民入陕前后关中社会生活的动荡 | 第71-73页 |
·民众生活困顿,回乱心理阴影犹存 | 第71-72页 |
·种植吸食鸦片,关中纯朴民风退化 | 第72-73页 |
·经常遭受当局压迫及兵灾匪患的骚扰 | 第73页 |
·移民带来的土客之争矛盾 | 第73-78页 |
·土客之争的矛盾因素分析 | 第73-74页 |
·土客之争矛盾的化解策略 | 第74-78页 |
·以家族为中心的山东庄社会 | 第78-81页 |
·山东庄村落形成特点分析 | 第78-79页 |
·村落治理依赖长老统治和乡规民约约束 | 第79-81页 |
·山东庄民居的历史变迁 | 第81-88页 |
·近代山东庄民居与关中民居的概貌比较 | 第81-83页 |
·山东庄民居特点 | 第83-85页 |
·山东庄民居的历史演进 | 第85-88页 |
·民俗符号的保留传承和消失 | 第88-93页 |
·婚俗——以地缘构筑的山东庄内部姻缘圈 | 第88-89页 |
·丧葬——淳朴简单的丧葬礼俗 | 第89-92页 |
·饮食——崇大好客的饮食文化 | 第92-93页 |
·山东庄移民的宗教信仰 | 第93-98页 |
·基督教在关中传播的基础 | 第93-96页 |
·英浸礼会依托山东移民进行的传教活动 | 第96-98页 |
·山东庄的文化教育 | 第98-104页 |
·移民初期文化教育以私塾为主 | 第99页 |
·教会学堂的兴起和发展 | 第99-104页 |
第六章 当代山东庄移民生聚现状实证分析 | 第104-114页 |
·三原县山东庄的分布 | 第104-106页 |
·三原县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 | 第104-105页 |
·三原县山东庄分布 | 第105-106页 |
·样本及方法的选取、样本特征 | 第106页 |
·样本来源及方法 | 第106页 |
·样本特征 | 第106页 |
·样本调查情况 | 第106-113页 |
·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 | 第106-107页 |
·对移民历史熟悉程度 | 第107-109页 |
·移民村落经济收入情况 | 第109-110页 |
·与关中村落相处满意程度 | 第110-112页 |
·与故土交流情况 | 第112-113页 |
·几点结论 | 第113-114页 |
第七章 山东庄移民范例的当代借鉴意义 | 第114-123页 |
·重新认识民间传统移民方式的基本经验 | 第114-116页 |
·政府移民的有组织性与民间自发性相结合 | 第114页 |
·充分利用血缘、地缘和民间草根的凝聚作用 | 第114-115页 |
·加强移民村落之间、移民和故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115-116页 |
·积极推动移民区经济的发展 | 第116-117页 |
·通过纬度对接降低移民成本 | 第116页 |
·继承迁出地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性移民 | 第116-117页 |
·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融合性是移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主流 | 第117页 |
·高度重视跨地区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关系 | 第117-120页 |
·相同的文化背景是文化融入的基础 | 第118页 |
·天然利他、互惠互利的交往能够更快实现彼此认同 | 第118-119页 |
·移民良好的素养及村风更易赢得个体尊重 | 第119-120页 |
·尽力维护移民区原有村落习俗和生活方式 | 第120-123页 |
·移民村落和土著村落各自成村可以减少文化摩擦 | 第120页 |
·风俗习惯的传承能够保持种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 第120-121页 |
·通婚是移民村落和原住民之间较好实现文化认同的方式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附录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