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不同主体分析与承接地政府作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区域产业转移的背景分析 | 第11页 |
·区域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 第11-12页 |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3页 |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 第12页 |
·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支持 | 第13页 |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区域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15-16页 |
·产业梯度的概念 | 第15页 |
·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 | 第15-16页 |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6-17页 |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第16-17页 |
·政府干预方案的选择 | 第17页 |
·其它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地区差距理论 | 第17-18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8页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及政策效应分析 | 第19-34页 |
·区域产业转移中不同主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4页 |
·企业与区域转移的关系 | 第19-20页 |
·政府与区域转移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三部门与区域转移的关系 | 第22页 |
·企业—政府—第三部门的互动机制 | 第22-24页 |
·我国产业转移模式中不同主体的行为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产业整体迁移模式 | 第24页 |
·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模式 | 第24-25页 |
·基于缩减成本的人才联合模式 | 第25-26页 |
·产业转移的政策效应分析 | 第26-34页 |
·产业转移的地区经济效应 | 第26-27页 |
·影响产业转移效应的主要因素 | 第27页 |
·产业转移政策效应的因子分析 | 第27-33页 |
·政府区域治理政策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分析 | 第34-43页 |
·基于不同主体分析的政府引导作用模型 | 第34-37页 |
·政府如何协调区域产业转移中不同主体的关系 | 第34-35页 |
·政府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模型构建 | 第35-37页 |
·产业转移中合理的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37-38页 |
·承接地政府的角色 | 第37-38页 |
·转出地政府的角色 | 第38页 |
·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 | 第38-40页 |
·区域矛盾分析 | 第38-39页 |
·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转移 | 第39-40页 |
·改善投资环境的作用 | 第40-41页 |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页 |
·引进金融投资 | 第40-41页 |
·规范的区域产业转移制度建立的作用 | 第41-43页 |
·法律及政策环境 | 第41-42页 |
·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与联动战略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区域产业转移的优化对策 | 第43-52页 |
·区域产业转移的长效机制 | 第43-45页 |
·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发展的观点 | 第43-44页 |
·区域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 第44-45页 |
·政府的优化政策 | 第45-47页 |
·基于财政的优化政策 | 第45-46页 |
·基于环境资源的优化政策 | 第46页 |
·基于劳动力的优化政策 | 第46-47页 |
·区域产业转移应该遵循地方特色 | 第47-49页 |
·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 第47页 |
·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转移内生机制 | 第47-48页 |
·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 第48-49页 |
·四川地区产业转移的调研分析 | 第49-52页 |
·积极承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 第49-51页 |
·成都技术产业转移基地的建立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