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府省权力相争的多维解读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学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集权性联邦的分权走向 | 第15-29页 |
一、 走向联邦之路 | 第15-18页 |
(一) 联合运动兴起 | 第15-16页 |
(二) 自治领的建立 | 第16-17页 |
(三) 麦克唐纳的蓝图 | 第17-18页 |
二、 省权运动的尾大不掉 | 第18-25页 |
(一) 基础空虚的联邦 | 第18-19页 |
(二) “联邦契约论”的掣肘 | 第19-20页 |
(三) “国家政策”推行受阻 | 第20-21页 |
(四) 五省会议的闹剧 | 第21-22页 |
(五) “地方文化势力”作祟 | 第22-23页 |
(六) 大战期间省权运动的再兴 | 第23-25页 |
三、 府省权力之争的日趋升级 | 第25-29页 |
(一) 联邦权力的回归 | 第25页 |
(二) 第三党乘机问世 | 第25-26页 |
(三) 新型省政府登台 | 第26-27页 |
(四) 联邦职能发生异化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省权超限扩大的司法源流 | 第29-37页 |
一、 宪法体系先天性硬伤 | 第29-32页 |
(一) 省府权力划分失准 | 第29-30页 |
(二) 宪法修宪程序的疏漏 | 第30-32页 |
二、 司法委员会态度诡异 | 第32-34页 |
(一) 支持联邦集权 | 第32-33页 |
(二) 赞成省权扩大 | 第33-34页 |
三、 最高法院权威缺失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省权运动强劲的政治成因 | 第37-46页 |
一、 议会沟通渠道不畅 | 第37-39页 |
(一) 参议院形同虚设 | 第37-38页 |
(二) 众议院代表分配失衡 | 第38-39页 |
二、 政党凝聚联邦作用不力 | 第39-43页 |
(一) 朝野两党地位悬殊 | 第39-40页 |
(二) 政党误导府省分歧 | 第40-43页 |
三、 选举制度扩大地区分化 | 第43-46页 |
第四章 府省权力相争的经济解释 | 第46-55页 |
一、 经济一体化发育不良 | 第46-47页 |
二、 府省间财政关系的矛盾纠结 | 第47-51页 |
(一) 立国之初的财政制度 | 第47-48页 |
(二) “较好待遇”的惯例 | 第48-50页 |
(三) 战后府省财政政策的偏执 | 第50-51页 |
三、 联邦经济政策不公引发府省论争 | 第51-55页 |
(一) 遭受诟病的国家政策 | 第51-53页 |
(二) 顾此失彼的国家能源计划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府省权力之争矛盾的调适之道 | 第55-66页 |
一、 改革联邦参议院势在必行 | 第56-57页 |
二、 扩大联邦众议院的地方席位 | 第57-58页 |
三、 完善联邦和地方的选举制度 | 第58-60页 |
四、 调整府省之间的税收规制 | 第60-62页 |
五、 革除歧视性经济发展政策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附:本人在读期间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