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3 国内外对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理论综述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2-13页 |
·今后研究趋势 | 第13-14页 |
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联系强度和时间距离的概念 | 第16页 |
·联系强度的概念 | 第16页 |
·时间距离的概念 | 第16页 |
·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 第16-17页 |
·地理科学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模型的比较与选取 | 第20-26页 |
·城市间经济联系测算方法 | 第20-22页 |
·可达性分析模型 | 第20-21页 |
·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 | 第21页 |
·城市流强度值 | 第21页 |
·中心职能强度指数 | 第21-22页 |
·其他研究方法 | 第2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23页 |
·时间距离的计算 | 第23-24页 |
·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24页 |
·数据来源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福建省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研究 | 第26-4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6-29页 |
·公路交通概况 | 第26-27页 |
·铁路交通概况 | 第27-28页 |
·民用航空交通概况 | 第28-29页 |
·福建省经济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 第29-33页 |
·优势分析 | 第29-31页 |
·劣势分析 | 第31-32页 |
·机遇分析 | 第32-33页 |
·挑战分析 | 第33页 |
·福建省内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分析 | 第33-42页 |
·经济联系强度值及经济隶属度计算 | 第33-35页 |
·经济联系强度与GDP、公路客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福建省内经济联系强度图 | 第37-42页 |
第四章 福建省交通区位和经济的相互作用 | 第42-48页 |
·交通区位对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2-46页 |
·交通区位对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2-45页 |
·交通区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45页 |
·交通区位能够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 第45-46页 |
·经济发展对福建省交通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加强福建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对策 | 第48-54页 |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福建省城市对外的吸引力 | 第48-49页 |
·加快福建省城市化的发展 | 第49-50页 |
·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优化发展沿海交通,增加经济联系的便捷度 | 第50-54页 |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第50-51页 |
·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附表 | 第56-58页 |
附表1 2009年福建省各辖市经济联系强度矩阵 10~4元*10~4/km~2 | 第56页 |
附表2 2009年福建省各辖市经济联系隶属度 % | 第56页 |
附表3 福建省各辖市间公路客运每日发出班次矩阵 班次/日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