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0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1.2 高背压供热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改造技术特点分析 | 第20-28页 |
2.1 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技术 | 第20页 |
2.2 高背压改造示范研究机组基础技术规范 | 第20-23页 |
2.2.1 汽轮机设备规范主要参数 | 第20-22页 |
2.2.2 技术经济指标 | 第22页 |
2.2.3 机组的运行要求 | 第22-23页 |
2.3 高背压供热改造技术分析 | 第23-27页 |
2.3.1 汽轮机本体改造 | 第23页 |
2.3.2 改造后汽轮机本体基本特性 | 第23-24页 |
2.3.3 凝汽器适应性改造 | 第24-26页 |
2.3.4 热力系统的适应性改造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高背压供热机组的调试与安全经济运行 | 第28-36页 |
3.1 热网循环水系统注水 | 第28-29页 |
3.1.1 热网循环水系统流程 | 第28页 |
3.1.2热网循环水系统注水原则 | 第28页 |
3.1.3 热网系统注水操作步骤 | 第28-29页 |
3.2 供热首站启动技术分析 | 第29-31页 |
3.2.1 | 第29-30页 |
3.2.2 | 第30页 |
3.2.3 | 第30-31页 |
3.3 高背压供热机组的优化运行 | 第31-35页 |
3.3.1 | 第31-32页 |
3.3.2 低压缸排汽及凝汽器部分安全、经济运行调整 | 第32-33页 |
3.3.3 射水抽气部分安全、经济运行调整 | 第33-34页 |
3.3.4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高背压机组与抽汽供热串联运行优化研究 | 第36-42页 |
4.1 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4.2 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 第36-37页 |
4.3 实际改造方案及运行优化措施 | 第37-39页 |
4.3.1 热网循环泵汽轮机排汽母管增容 | 第37页 |
4.3.2 热网加热器改造为乏汽加热器 | 第37-38页 |
4.3.3 优化加热器运行方式 | 第38-39页 |
4.4 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4.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章丘济南跨区域长距离供热设计研究 | 第42-56页 |
5.1 济南市热负荷分析 | 第42-45页 |
5.1.1 济南市供热现状 | 第42-45页 |
5.1.2 济南市热负荷需求 | 第45页 |
5.2 章丘济南跨区域供热的主要方案研究 | 第45-55页 |
5.2.1 供热介质和参数 | 第46-47页 |
5.2.2 供热系统的连接方式 | 第47-48页 |
5.2.3 章丘电厂主热源供热能力分析 | 第48-53页 |
5.2.4 工艺系统及主要设备造型 | 第53-54页 |
5.2.5 厂区部分改造方案 | 第54-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基于高背压供热的跨区域长输管网供热运行技术 | 第56-61页 |
6.1 跨区域供热背景 | 第56页 |
6.2 跨区域供热正常运行方式 | 第56-57页 |
6.3 应急情况下应急处理 | 第57-59页 |
6.4 跨区域供热运行防止水锤措施 | 第59-60页 |
6.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7章 双城双热网循环水供热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 第61-69页 |
7.1 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 第61页 |
7.2 优化研究内容 | 第61页 |
7.3 研究实施过程 | 第61-66页 |
7.3.1 | 第61-62页 |
7.3.2 章丘、济南“双城”热网循环水系统联络设计、安装 | 第62-63页 |
7.3.3 章丘、济南“双城”热网循环水系统联网运行实施(以南供热站为例) | 第63-65页 |
7.3.4 章丘、济南“双城”热网循环水系统分离 | 第65-66页 |
7.4 小结 | 第66-69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8.1 结论 | 第69-70页 |
8.2 创新点 | 第70-71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成果或者奖励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