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证据相关性概念之界定 | 第10-17页 |
(一) 我国学者对证据相关性的概念的认识 | 第10-12页 |
(二) 国外学者对证据相关性概念的认识 | 第12-14页 |
1、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相关性概念的认识 | 第12页 |
2、英美法系国家立法上的证据相关性概念 | 第12-13页 |
3、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者对证据相关性概念的认识 | 第13-14页 |
(三) 证据相关性与其他证据属性的关系 | 第14-17页 |
1、证据相关性与证据可采性 | 第14-15页 |
2、证据相关性与证据证明力 | 第15页 |
3、证据相关性与证据充分性 | 第15-17页 |
二、证据相关性之主要类型 | 第17-24页 |
(一) 逻辑上的相关性 | 第17-21页 |
1、证据的证明性 | 第17-20页 |
2、证据的实质性 | 第20-21页 |
(二) 法律上的相关性 | 第21-24页 |
1、法律上的相关性的概念 | 第21-22页 |
2、对法律上相关性的争议 | 第22-24页 |
三、证据相关性规则 | 第24-36页 |
(一) 品格证据规则 | 第24-33页 |
1、品格证据的含义及形式 | 第24-25页 |
2、品格证据的相关性 | 第25-27页 |
3、被告人的品格证据 | 第27-29页 |
4、被害人的品格证据 | 第29-31页 |
5、证人的品格证据 | 第31-33页 |
(二) 外部行为证据规则之类似事件证据 | 第33-36页 |
1、刑事诉讼中的类似事件证据 | 第33-35页 |
2、民事诉讼中的类似事件证据 | 第35-36页 |
四、我国证据相关性规则之立法现状与缺陷 | 第36-40页 |
(一) 我国证据相关性规则之立法现状 | 第36-38页 |
(二) 我国证据相关性规则之缺陷 | 第38-40页 |
五、我国证据相关性规则之完善 | 第40-49页 |
(一) 完善我国证据相关性之一般规则的指导思想 | 第40-45页 |
1、我国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证据相关性的定义 | 第40-42页 |
2、我国立法上应明确规定相关证据应当采纳的规则 | 第42-43页 |
3、完善我国证据相关性之一般规则适用程序的构思 | 第43-45页 |
(二) 完善我国个性倾向证据规则的具体路径 | 第45-49页 |
1、被告人的个性倾向证据规则的完善 | 第45-46页 |
2、被害人的个性倾向证据规则的完善 | 第46-47页 |
3、证人的个性倾向证据规则的完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