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前言 | 第14页 |
| ·乌头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生物碱 | 第14页 |
| ·多糖 | 第14-15页 |
| ·有机酸和有机碱 | 第15页 |
| ·氨基酸、蛋白质 | 第15-16页 |
| ·挥发油 | 第16页 |
| ·微量元素 | 第16页 |
| ·乌头类生物碱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 | 第16-21页 |
| ·乌头类生物碱化学结构 | 第16-19页 |
| ·乌头类生物碱生物活性 | 第19-21页 |
| ·白附片中乌头类生物碱结构特征 | 第21-22页 |
| ·乌头类生物碱的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总生物碱的分析方法 | 第22页 |
| ·酯型生物碱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乌头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27页 |
| ·生物碱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 ·生物碱分离纯化方法 | 第25-27页 |
|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白附片中总生物碱的提取 | 第29-41页 |
| ·前言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 第29-3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30-31页 |
|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 ·酸水法提取白附片中总生物碱的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酸水法提取白附片中总生物碱的研究 | 第33-35页 |
| ·响应面优化结果 | 第35-39页 |
| ·提取次数的确定及粗提物得率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白附片粗提物大孔树脂的粗分离 | 第41-56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42页 |
| ·树脂强化再生 | 第42页 |
| ·静态吸附和洗脱实验 | 第42-43页 |
| ·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3-44页 |
| ·pH对树脂吸附性能影响实验 | 第44页 |
| ·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44-45页 |
| ·动态吸附实验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 ·树脂型号的筛选 | 第46-47页 |
| ·静态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48页 |
| ·pH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 ·AB-8 吸附等温曲线 | 第49-50页 |
| ·AB-8 型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 第50-52页 |
| ·AB-8 型树脂动态洗脱实验 | 第52-54页 |
|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效果 | 第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粗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56-65页 |
| ·前言 | 第5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快速层析系统分离纯化 | 第57-58页 |
| ·硅胶柱层析 | 第57页 |
| ·C18 柱层析 | 第57-58页 |
| ·晶体的培养 | 第58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8页 |
|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58页 |
| ·质谱(MS)分析 | 第58页 |
| ·晶体数据的采集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 ·硅胶柱层析 | 第58-59页 |
| ·C18 柱层析 | 第59页 |
|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59-62页 |
|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62-63页 |
| ·粗生物碱组分分析 | 第63-64页 |
| ·分离纯化工艺分析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65-77页 |
| ·前言 | 第65-66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66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70页 |
|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66-67页 |
| ·实验步骤 | 第67页 |
| ·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 第67-69页 |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 第69页 |
| ·热力学参数 | 第69-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 | 第70-71页 |
|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 第71-73页 |
|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与BSA结合位点数的求取 | 第73-74页 |
|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与BSA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74页 |
| ·16-O-去甲基-乌头次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