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未来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计算机取证和电子证据 | 第15-20页 |
| ·计算机取证 | 第15-16页 |
| ·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 ·计算机取证的原则 | 第15-16页 |
| ·计算机取证的一般步骤 | 第16页 |
| ·电子证据 | 第16-19页 |
| ·电子证据的概念 | 第16-17页 |
| ·电子证据的特点 | 第17页 |
| ·电子证据保全 | 第17-19页 |
| ·电子证据保全面临的问题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主动取证系统模型研究与设计 | 第20-35页 |
| ·计算机取证模型 | 第20-23页 |
| ·静态取证模型 | 第20-21页 |
| ·动态取证模型 | 第21-23页 |
| ·主动取证模型定义及其特点 | 第23-27页 |
| ·主动取证模型的植入方式 | 第26-27页 |
| ·主动取证系统设计 | 第27-34页 |
| ·取证代理模块 | 第29页 |
| ·取证中心模块 | 第29-30页 |
| ·取证管理平台模块 | 第30页 |
| ·系统功能交互流程 | 第30-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主动取证系统下电子证据保全相关技术和理论研究 | 第35-46页 |
| ·密码技术 | 第35-38页 |
| ·加密体制 | 第35-37页 |
| ·消息摘要技术 | 第37页 |
| ·数字签名技术 | 第37页 |
| ·秘密共享方案 | 第37-38页 |
| ·访问控制技术 | 第38页 |
| ·身份认证技术 | 第38-39页 |
| ·文件隐藏技术 | 第39-41页 |
| ·隐蔽通讯技术 | 第41-42页 |
| ·数据备份技术 | 第42-43页 |
| ·待传输数据本地保全方案设计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电子证据保全方案设计 | 第46-79页 |
| ·设计目标 | 第46-47页 |
| ·总体设计 | 第47-50页 |
| ·数据传输控制模块 | 第50-53页 |
| ·通讯双方身份认证模块 | 第50-51页 |
| ·数据保密传输模块 | 第51-53页 |
| ·身份管理模块设计 | 第53-55页 |
| ·用户信息管理 | 第53页 |
| ·用户登录管理 | 第53-55页 |
| ·访问控制模块 | 第55-61页 |
| ·角色管理 | 第55-57页 |
| ·权限管理 | 第57-58页 |
| ·动态访问控制 | 第58页 |
| ·电子证据监控 | 第58-61页 |
| ·证据安全模块 | 第61-65页 |
| ·数据加解密 | 第63-64页 |
| ·密钥保管 | 第64-65页 |
| ·审计备份模块 | 第65-70页 |
| ·审计模块 | 第65-68页 |
| ·备份模块 | 第68-70页 |
| ·报警功能设计实现 | 第70-74页 |
| ·SMTP 协议简介 | 第71-73页 |
| ·SMTP 的实现 | 第73-74页 |
| ·相关加密算法实现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