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网络实名制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 第12-30页 |
第一节 实名制与网络实名制 | 第12-22页 |
一、实名制 | 第12-17页 |
二、网络实名制 | 第17-22页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的历史演变 | 第22-25页 |
一、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 | 第22-24页 |
二、网络实名制在外国的历史发展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的利弊之争 | 第25-28页 |
一、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分析 | 第26页 |
二、网络匿名制的利弊分析 | 第26-28页 |
第四节 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8-30页 |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二、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 | 第30-46页 |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的违宪违法性 | 第30-31页 |
一、网络实名制的违宪性问题 | 第30页 |
二、网络实名制的违法性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的冲突 | 第31-34页 |
一、个人信息权与个人隐私权 | 第31-32页 |
二、网络隐私与网络隐私权 | 第32-33页 |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隐私权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言论自由权的冲突 | 第34-38页 |
一、言论自由与言论自由权 | 第34-37页 |
二、政治性言论与商业性言论 | 第37页 |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言论自由权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 | 第38-41页 |
一、法律意义上网络实名制的价值 | 第38-39页 |
二、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 | 第39-41页 |
三、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 | 第41页 |
第五节 网络主体的思维观念冲击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 第41-46页 |
一、我国传统的司法哲学观对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二、我国网络用户的生活习惯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 第43-44页 |
三、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的消极意识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出路 | 第46-62页 |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46-52页 |
一、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相结合 | 第46-48页 |
二、网络直接实名制与网络间接实名制相结合 | 第48-51页 |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 | 第51-52页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 第52-55页 |
一、居民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的对接 | 第52-53页 |
二、建立完善的电子身份证制度 | 第53-55页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 | 第55-59页 |
一、网络实名制的宪法法律依据 | 第55-57页 |
二、网络实名制法的立法位阶 | 第57页 |
三、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 | 第57-59页 |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相关的配套制度 | 第59-60页 |
一、网络软件产品的技术保障制度 | 第59页 |
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 第59页 |
三、与相关部门的接口机制 | 第59-60页 |
第五节 促进社会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 | 第60-62页 |
一、网民自我约束 | 第60页 |
二、网络行业自律 | 第60-61页 |
三、网络责任意识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一 、 小结 | 第62页 |
二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三 、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