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9-12页 |
(一) 人群来源 | 第9页 |
(二) 入选标准 | 第9-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2-15页 |
(一)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第12页 |
(二)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第12-13页 |
(三) 两组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13页 |
(四) 治疗后两组西医临床疗效比较 | 第13页 |
(五)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13-14页 |
(六) 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值比较 | 第14页 |
(七) 治疗后两组 BNP 值比较 | 第14页 |
(八) 治疗后两组住院次数比较 | 第14-15页 |
四、结论 | 第15页 |
五、讨论 | 第15-25页 |
(一)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第15-17页 |
(二)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分析 | 第17页 |
(三)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分型 | 第17-18页 |
(四)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中医描述 | 第18-19页 |
(五)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心力衰竭中的诊断价值 | 第19-20页 |
(六)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第20-23页 |
(七) CHF 的辩证论治 | 第23页 |
(八) 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九) 穴位的选择和方药组成 | 第24-25页 |
六、问题与展望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综述 | 第28-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详细摘要 | 第37-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