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垃圾电话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问题提出与背景 | 第12-18页 |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问题背景 | 第13-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本文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第19-24页 |
第二章 VolP垃圾电话防治研究综述 | 第24-33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垃圾电话防治技术介绍 | 第25-30页 |
·黑名单 | 第25页 |
·白名单 | 第25-26页 |
·灰名单 | 第26页 |
·图灵测试和计算谜题 | 第26-27页 |
·声誉系统 | 第27页 |
·蜜罐系统 | 第27-28页 |
·基于呼叫数据分析的检测技术 | 第28-29页 |
·风险补偿 | 第29-30页 |
·其他方法 | 第30页 |
·垃圾电话防治框架研究介绍 | 第30-31页 |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行为模式的垃圾电话检测 | 第33-52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用户行为建模与分析 | 第34-41页 |
·被叫用户数量建模与分析 | 第35-36页 |
·呼叫持续时间建模与分析 | 第36-37页 |
·呼叫速率建模与分析 | 第37-40页 |
·呼叫流量建模与分析 | 第40-41页 |
·垃圾电话等级计算公式 | 第41-46页 |
·等级计算公式组成 | 第42页 |
·行为模式权重计算 | 第42-46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会话模式的垃圾电话识别 | 第52-64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会话模型 | 第53-54页 |
·垃圾电话会话模式分析 | 第54-55页 |
·会话模式识别算法 | 第55-59页 |
·语音端点检测 | 第55-56页 |
·识别属性提取与计算 | 第56-58页 |
·垃圾电话会话模式分类算法 | 第58-59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识别算法应用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垃圾电话防治的证据声誉系统模型 | 第64-77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基于证据理论的声誉模型 | 第65-70页 |
·证据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第65-67页 |
·声誉的组成要素 | 第67页 |
·声誉的表示与计算 | 第67-69页 |
·声誉合成算法 | 第69-70页 |
·基于发布-订阅的声誉管理机制 | 第70-72页 |
·声誉欺骗问题的解决 | 第72-76页 |
·声誉欺骗惩罚 | 第72-73页 |
·声誉冲突的解决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基于两阶段多模式的垃圾电话防治 | 第77-98页 |
·引言 | 第77-79页 |
·两阶段多模式垃圾电话防治系统 | 第79-89页 |
·系统架构设计要求 | 第79-80页 |
·系统架构设计的前提假设 | 第80页 |
·系统架构 | 第80-82页 |
·系统组成及各组件功能 | 第82-85页 |
·系统部署位置 | 第85-86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86-89页 |
·系统分析 | 第89-90页 |
·系统实验与仿真 | 第90-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98-101页 |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