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一、文献综述部分 | 第9-14页 |
1、作物非叶光合器官与产量形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非叶光合器官对作物产量的相对贡献 | 第9-10页 |
·非叶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对产量贡献的相对优势 | 第10页 |
·小麦非叶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第10-11页 |
·大豆非叶光合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12页 |
2、大豆豆荚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大豆豆荚与粒重的关系 | 第12页 |
·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形态结构比较 | 第12页 |
·大豆豆荚与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 第12-13页 |
3、小结 | 第13-14页 |
二、正文部分 | 第14-43页 |
(一) 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的关系研究 | 第14-1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试验方法 | 第14-1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5-17页 |
·荚遮光对荚、粒重的影响 | 第15-16页 |
·叶片遮光对荚、粒重的影响 | 第16页 |
·叶柄遮光对荚、粒重的影响 | 第16-17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17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17-19页 |
(二) 麦业丰化控对大豆鼓粒期非叶光合器官与粒重关系的影响 | 第19-2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不同处理中、上部荚遮光对荚壳重和粒重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中、上部叶柄遮光对荚壳重及粒重的影响 | 第21页 |
·中、上部叶片遮光对荚壳重及粒重的影响 | 第21-22页 |
·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 | 第22-23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23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3-24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24-25页 |
(三) 始粒期荚遮光对荚粒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25-3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整株荚遮光对荚、粒重的影响 | 第27-29页 |
·影响荚对粒重相对光合贡献的因素 | 第29-30页 |
·荚遮光对粒重与荚壳重比值的影响 | 第30-31页 |
·荚遮光对荚、粒中蔗糖、还原性糖、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32-33页 |
(四) 大豆荚与粒数和粒重生长的关系研究 | 第33-37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荚壳生长与粒数和粒重的关系 | 第33-36页 |
·去荚对粒、荚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36-37页 |
(五) 大豆不同粒型材料粒、荚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 | 第37-43页 |
1、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鼓粒速率变化 | 第37-38页 |
·荚壳重动态变化 | 第38-39页 |
·籽粒中还原糖、蔗糖、淀粉百分含量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荚壳中还原糖、蔗糖、淀粉百分含量动态变化 | 第40-42页 |
3、讨论与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简历 | 第48-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