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变异修辞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6-12页 |
| (一) 研究现状 | 第6-11页 |
| 1. 变异修辞研究现状 | 第6-9页 |
| 2.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一、《长恨歌》的变异手段探析 | 第12-24页 |
| (一) 组合搭配变异使语言具有动态美 | 第13-20页 |
| 1. 主谓搭配变异 | 第13-14页 |
| 2. 定中搭配变异 | 第14-18页 |
| 3. 动宾搭配变异 | 第18-19页 |
| 4. 联合搭配变异 | 第19页 |
| 5. 状中搭配变异 | 第19-20页 |
| (二) 聚合单位变异使语言具有深层美 | 第20-22页 |
| 1. 词性变异 | 第20-21页 |
| 2. 语体变异 | 第21页 |
| 3. 色彩变异 | 第21-22页 |
| (三) 句子成分变异使语言具有形式美 | 第22-24页 |
| 1. 定语位置变化 | 第22-23页 |
| 2. 状语位置变化 | 第23-24页 |
| 二、《长恨歌》中变异修辞的运用效果及其存在成因 | 第24-37页 |
| (一) 《长恨歌》中变异修辞的运用效果 | 第24-30页 |
| 1. 固定能指被赋予特定所指,丰富内涵跃于纸上 | 第24-25页 |
| 2. 特殊编码,传递出特殊信息 | 第25-27页 |
| 3. 诗意化语言具有新奇美、变异美 | 第27-28页 |
| 4. 表现出《长恨歌》含蓄蕴藉语言风格 | 第28-30页 |
| (二) 大量变异辞格存在于《长恨歌》中的原因 | 第30-37页 |
| 1. 创作主体的原因 | 第30-33页 |
| 2. 变异符合文学语言的发展规律 | 第33-37页 |
| 三、由《长恨歌》引发的对变异修辞创作方法的思考 | 第37-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