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及架构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析路径及创新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分析路径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 ·国外关于定向增发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 ·有关信号效应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有关公告效应理论的研究 | 第21-22页 |
| ·有关投资者类别的研究 | 第22-24页 |
| ·有关定价机制方面的研究 | 第24页 |
| ·有关监管效应方面的研究 | 第24-26页 |
| ·对定向增发其他机制的研究 | 第26页 |
| ·国内关于定向增发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 ·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28-30页 |
| 3. 中国A股市场定向增发的相关制度 | 第30-40页 |
| ·有关定向增发的制度及其监管规定 | 第30-33页 |
| ·我国A股市场定向增发的发展轨迹 | 第30-31页 |
| ·中国非公开发行(定向增发)的发行条件以及操作步骤 | 第31-33页 |
| ·对比定向增发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 | 第33页 |
| ·定向增发的分类模式 | 第33-36页 |
| ·定向增发融资的主要功能及优缺点 | 第36-40页 |
| ·定向增发增资的主要功能 | 第36-37页 |
| ·定向增发增资的优点 | 第37-38页 |
| ·定向增发增资的缺点 | 第38-40页 |
| 4. 定价效率低下—定向增发定价机制的缺陷致使参与主体之间博弈的必然结果 | 第40-43页 |
| ·目前定向增发定价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 第40-41页 |
| ·不同的博弈主体与定向增发定价机制效率 | 第41-43页 |
| 5. 研究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3-48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 第43-44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定向增发回顾 | 第44-47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定向增发折价因素 | 第47-48页 |
| 6. 定向增发折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8页 |
| ·假设建立 | 第48-50页 |
|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50页 |
| ·研究设计 | 第50-53页 |
| ·变量定义 | 第50-52页 |
| ·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 ·实证回归分析 | 第53-58页 |
|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53-55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研究的敏感性分析 | 第57-58页 |
| 7. 结论及建议 | 第58-6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 ·定向增发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59-62页 |
| ·完善现有定向增发定价机制制度 | 第59-61页 |
| ·加强定向增发的法律监管 | 第61-62页 |
| ·本文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后记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