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多孔材料概述 | 第14-18页 |
| ·微孔材料 | 第15页 |
| ·介孔分子筛材料 | 第15-17页 |
| ·大孔材料 | 第17-18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与合成路线 | 第18-24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路线 | 第20-24页 |
|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第24-28页 |
| ·硅基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第25-26页 |
| ·非硅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第26-28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类型 | 第28-29页 |
|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调控 | 第29-31页 |
| ·介孔复合体材料 | 第31-32页 |
|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合成方法 | 第34-47页 |
|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34-35页 |
|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及合成路线 | 第35-38页 |
| ·蒸发诱导自组装(EISA)方法 | 第35-36页 |
| ·氨介质EISA 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36-3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8-41页 |
| ·基片处理 | 第38页 |
| ·介孔 SiO_2 及 SiO_2 介孔复合体的合成 | 第38-39页 |
| ·介孔Al_2O_3 分子筛的合成 | 第39-40页 |
| ·孔结构可调的介孔Al_2O_3 的合成 | 第40页 |
| ·蠕虫状Fe_2O_3 的合成及吸附Cr(VI)离子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 ·表征方法 | 第41-47页 |
| ·小角X 射线衍射 | 第41页 |
| ·广角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1-42页 |
|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42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 ·拉曼光谱 | 第43页 |
| ·紫外漫反射可见光谱(UV-visible spectroscopy) | 第43页 |
| ·椭圆偏振仪 | 第43-44页 |
|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第44页 |
| ·N_2 吸附-脱附分析 | 第44-45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5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5-47页 |
| 第3章 介孔SiO_2复合体材料的合成及光致发光性质研究 | 第47-60页 |
| ·SBA-16 介孔分子筛的结构表征 | 第48-51页 |
| ·小角X 射线衍射光谱 | 第48-49页 |
| ·N_2-吸附脱附测试 | 第49-50页 |
| ·SBA-16 薄膜的TEM 观察 | 第50-51页 |
| ·介孔SiO_2 复合体的结构表征与发光性能 | 第51-58页 |
| ·Eosin Y/介孔SiO_2 复合体 | 第51-54页 |
| ·CdS/介孔SiO_2 复合体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4章 介孔Al_2O_3薄膜的设计合成与表征 | 第60-73页 |
| ·介孔Al_2O_3 薄膜材料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60-62页 |
| ·介孔Al_2O_3 结构表征 | 第62-72页 |
|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 | 第62-64页 |
| ·能谱分析(EDX) | 第64-65页 |
| ·X 射线衍射光谱 | 第65-67页 |
|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67-68页 |
| ·N_2 吸附-脱附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5章 有序Al_2O_3介孔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合成机制研究 | 第73-90页 |
| ·介孔结构可控的Al_2O_3 结构表征 | 第73-84页 |
| ·X 射线衍射光谱 | 第73-76页 |
| ·N_2-吸附脱附 | 第76-80页 |
| ·电镜观察 | 第80-84页 |
| ·合成机理探讨 | 第84-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6章 蠕虫状Fe_2O_3的合成及吸附Cr(VI)离子研究 | 第90-102页 |
| ·利用氨介质EISA 方法制备蠕虫状Fe_2O_3 | 第90-92页 |
| ·蠕虫状Fe_2O_3 结构表征 | 第92-99页 |
| ·广角X 射线衍射光谱 | 第92-93页 |
| ·比表面(SBET)和膜厚测定 | 第93-94页 |
| ·拉曼光谱(Raman) | 第94-95页 |
|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 | 第95-96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 第96-98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 第98-99页 |
| ·蠕虫状Fe_2O_3 合成机理探讨 | 第99-100页 |
| ·蠕虫状Fe_2O_3 吸附Cr(VI)离子测试 | 第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