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 第21-29页 |
(一) 农民就业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1. 农民就业的涵义 | 第21页 |
2. 农民就业特征 | 第21-23页 |
(二) 城乡统筹一体化中促进农民就业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1. 刘易斯理论 | 第24页 |
2. 费景汉——拉尼斯理论 | 第24-25页 |
3. 乔根森理论 | 第25-26页 |
4. 托达罗理论 | 第26页 |
(三) 城乡统筹一体化对农民就业的意义 | 第26-29页 |
二、内蒙古农民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 第29-36页 |
(一) 内蒙古农民就业历程 | 第29-32页 |
(二) 内蒙古农民就业特点 | 第32-33页 |
1. 以农业内部就业为主,转移就业为辅 | 第32页 |
2. 转移就业以劳动力输出为主,就地转移为辅 | 第32页 |
3. 农民外出就业呈现回流和两地流动 | 第32-33页 |
(三) 内蒙古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1. 内蒙古农民就业空间小 | 第33-34页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速度快,农民就业积极性小 | 第34页 |
3. 农民转移就业结构不合理 | 第34-35页 |
4. 农民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5. 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差成本高 | 第36页 |
三、制约内蒙古农民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 第36-42页 |
(一) 体制因素 | 第36-37页 |
1. 经济体制转型的制约 | 第36-37页 |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 第37页 |
(二) 制度因素 | 第37-38页 |
1. 户籍制度的约束 | 第37-38页 |
2. 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38页 |
(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 | 第38-40页 |
1. 农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 第38-39页 |
2.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制约 | 第39页 |
3. 农民转移就业收入水平的制约 | 第39-40页 |
(四) 农民文化素质因素 | 第40-41页 |
1. 农民就业观念偏差 | 第40页 |
2. 农民自身素质不足 | 第40-41页 |
(五) 政府监管服务因素 | 第41-42页 |
1. 农村劳动力服务市场落后 | 第41页 |
2. 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 | 第41-42页 |
3. 对农民的就业培训不到位 | 第42页 |
四、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 | 第42-46页 |
(一) 国外促进农民就业问题带来的启示 | 第42-45页 |
1. 必须把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 第42-43页 |
2. 政府在政策法律方面引导和保护农民充分就业 | 第43-44页 |
3. 建立一种公平保障体制以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 第44-45页 |
(二) 国内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启示 | 第45-46页 |
1. 浙西南农民城乡"两栖"就近迁移模式 | 第45页 |
2. 江西立体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45-46页 |
五、城乡统筹进程中促进内蒙古农民充分就业的对策 | 第46-51页 |
(一) 加强农村内部对农民就业的吸纳力 | 第46页 |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区农民就业 | 第46-47页 |
(三) 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 第47页 |
(四)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充分就业 | 第47-48页 |
(五)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 第48-49页 |
(六) 加强对农民就业的社会管理 | 第49页 |
(七) 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 第49-50页 |
(八) 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