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川渝方言影视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导论 方言影视剧与本土文化表征第15-37页
 一、研究缘起第15-26页
 二、表征理论简介第26-34页
 三、本论文的基本框架第34-37页
上篇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历史形态第37-132页
 第一章 滥觞:《抓壮丁》的经典神话第38-46页
  一、《抓壮丁》的创作过程第38-39页
  二、《抓壮丁》的演出情况第39-41页
  三、《抓壮丁》的延伸效应第41-46页
 第二章 接续与探索:从《人与人不同》到《重庆掌故》第46-57页
  一、实景拍摄:从改编方式到原创方式的过渡第47-49页
  二、在继承中嬗变的喜剧风格:从讽刺喜剧到轻喜剧的过渡第49-54页
  三、地域文化差异:从“蜀人崇文、巴人尚武”看方言剧“火种”的接续第54-57页
 第三章 第一次高峰:《凌汤圆》和《死水微澜》—同源共根的两枝奇葩第57-84页
  一、历史题材的选择第57-64页
  二、方言魅力的发掘第64-75页
  三、地域风情的展现第75-76页
  四、川剧精神的融注第76-84页
 第四章 第二次高峰:艺术样式的拓展第84-125页
  一、“川渝化”的束一德:从《傻儿师长》到《山城棒棒军》第84-105页
   (一) 《傻儿师长》对方言剧的贡献第85-94页
   (二) 《山城棒棒军》的新成就第94-105页
  二、方言电影的魅力:《百万彩票》和《麻将棒棒手》第105-116页
  三、让收视率说话:《雾都夜话》和《天府龙门阵》第116-121页
  四、执着于“改编”的马功伟:从《在其香居茶馆里》到《变脸》第121-125页
 第五章 第三次高峰:大潮与暄嚣第125-132页
  一、大潮第125-128页
  二、喧嚣第128-132页
下篇 川渝方言影视剧的文化表征第132-217页
 第六章 显层表征之一:魅力无穷的川渝方言第133-154页
  一、传神的绰号第136-142页
  二、丰富的言子儿第142-150页
  三、细腻的语气词第150-154页
 第七章 显层表征之二:异彩纷呈的“麻辣烫”第154-172页
  一、文化视角差异下的川渝人物形象第155-157页
  二、“麻辣烫”性格举隅第157-168页
  三、呼唤真正川渝味的品牌式人物第168-172页
 第八章 深层表征之一:独具特色的巴蜀民俗第172-202页
  一、摆龙门阵第173-182页
  二、饮食与酒第182-194页
  三、赶场与泡茶馆第194-202页
 第九章 深层表征之二:源远流长的川剧文化第202-217页
  一、川剧的源流第202-206页
  二、川剧艺术精华—“悲剧喜唱”第206-210页
  三、方言剧中的川剧第210-217页
余论 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方言影视剧第217-221页
附录 川渝方言影视剧目录列表第221-231页
插图索引第231-234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34-242页
研究成果简介第242-244页
后记第244页

论文共2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能硅富勒烯团簇在硅表面沉积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EB-PVD制备Ni-20.3Cr-4.6Co-2.1Al薄板热处理组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