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第1-22页 |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发生概述 | 第9页 |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内分泌结构和雌性生殖系统 | 第15-17页 |
·眼柄视神经节内分泌结构 | 第15-16页 |
·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发育 | 第16-17页 |
·甲壳动物高血糖素家族及性腺抑制激素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 .4.1高血糖激素 | 第17页 |
1 .4.2蜕皮抑制激素 | 第17页 |
1 .4.3’性腺抑制激素 | 第17-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性早熟与正常的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和窦腺结构的比较 | 第22-26页 |
·引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材料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光镜下视神经节结构 | 第23页 |
·光镜下窦腺显微结构 | 第23页 |
·电镜窦腺的超微结构 | 第23-25页 |
·神经分泌颗粒的释放 | 第25-26页 |
第3章 性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蛋白生化性质比较 | 第26-35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9页 |
·蛋白质浓度及pH值 | 第26-27页 |
·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等电点差异比较 | 第28-29页 |
·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图差异比较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蛋白质浓度及pH值 | 第29-30页 |
·蛋白分子量的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等电点差异比较 | 第31-33页 |
·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图差异比较 | 第33-35页 |
第4章 中华绒螯蟹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克隆 | 第35-51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材料 | 第35页 |
·仪器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40页 |
·引物设计 | 第36页 |
·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总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中华绒螯蟹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获得 | 第37-39页 |
·中华绒螯蟹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鉴定 | 第39-40页 |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1页 |
·引物设计 | 第40-41页 |
·中华绒螯蟹视神经节总R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中华绒螯蟹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获得 | 第42-51页 |
·RT-PCR扩增性腺抑制激素的片段 | 第42-43页 |
·电泳检测并回收片段 | 第43页 |
·大肠杆菌JM109细胞的生长曲线和感受态细胞 | 第43-44页 |
·载体连接和筛选 | 第44-46页 |
·中华绒螯蟹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鉴定 | 第46-48页 |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图版说明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