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3页
   ·研究背景第11-16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第11-13页
     ·儒学的复兴为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契机第13-15页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第15-16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20页
     ·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第17页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和谐发展第17-19页
     ·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跨学科研究法第20-21页
     ·文本解读法第21页
   ·文献综述第21-31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界定第21-22页
     ·儒家“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22-23页
     ·儒家“和”文化的本体论与价值论第23-25页
     ·儒家“和”文化与马克思和谐理论的关系第25-29页
     ·儒家“和”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第29-31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31页
   ·论文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31-33页
     ·重点与难点第31-32页
     ·创新点第32-33页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33-5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涵义第33-35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第33-34页
     ·对“文化”的理解第34-35页
   ·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35-41页
     ·文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第35-37页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第37-39页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第39-40页
     ·文化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第40-41页
   ·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作用第41-47页
     ·思想政治教育构成文化的核心内涵第41-43页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43-45页
     ·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价值引领第45-47页
   ·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第47-51页
     ·儒家文化与儒家“和”文化第47-48页
     ·儒家“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第48-51页
第3章 儒家“和”文化的演变及其评价第51-80页
   ·儒家“和”文化的演变第51-64页
     ·“和”文化的演变过程第51-63页
     ·“和”文化的演变特点第63-64页
     ·“和”文化的演变规律第64页
   ·儒家“和”文化的内容第64-69页
     ·个体身心之“和”第64-65页
     ·群体人际之“和”第65-66页
     ·人与社会之“和”第66-68页
     ·人与自然之“和”第68-69页
   ·儒家“和”文化的本质第69-75页
     ·“和为贵”的价值取向第69-70页
     ·“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第70-71页
     ·“和实生物”的发展理路第71-72页
     ·“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第72-74页
     ·“天人合一”的终极诉求第74-75页
   ·儒家“和”文化的局限性第75-80页
     ·重道德轻法治第75-76页
     ·重秩序轻平等第76-77页
     ·重人文轻科技第77-80页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和”文化的当代引领第80-99页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儒家“和”文化的指导思想第80-87页
     ·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和”文化的必要性第80-81页
     ·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基础第81-86页
     ·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家“和”文化遵循的原则第86-87页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儒家“和”文化的现实语境第87-99页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儒家“和”文化的发展目标第87-90页
     ·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涵第90-94页
     ·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是儒家“和”文化新的历史使命第94-96页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儒家“和”文化的价值取向第96-99页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和”文化的借鉴第99-127页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儒家“和”文化的借鉴第99-107页
     ·儒家的“和谐教育”理念第99-102页
     ·当下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第102-107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儒家“和”文化的借鉴第107-116页
     ·心理健康教育对儒家身心和谐的借鉴第107-109页
     ·道德观教育对儒家人际和谐的借鉴第109-112页
     ·价值观教育对儒家社会和谐的借鉴第112-114页
     ·生态观教育对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的借鉴第114-116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儒家“和”文化的借鉴第116-127页
     ·“弘道”思想有助于丰富理论教育法第117-118页
     ·“诗乐”之教有助于拓展艺术感染法第118-120页
     ·“自省”教育有助于完善自我教育法第120-123页
     ·“励志”教育有助于强化激励教育法第123-125页
     ·“力行”教育有助于提升实践锻炼法第125-127页
结束语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以“蓝色风暴案”为例
下一篇:反垄断法资产剥离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