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疏散模式的疏散平台设计与轨旁设备布置的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现状简介 | 第11-18页 |
| ·美国洛杉机市 | 第12-13页 |
| ·波兰盾构区间 | 第13-14页 |
| ·阿联酋迪拜高架轻轨 | 第14页 |
| ·马来西亚吉隆坡 | 第14页 |
| ·国内现状 | 第14-18页 |
|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 2 疏散模式研究 | 第20-32页 |
| ·地铁疏散特点 | 第20-22页 |
| ·客流量大,人员构成复杂 | 第20页 |
| ·逃生条件差 | 第20-21页 |
| ·救援难度大 | 第21-22页 |
| ·乘客疏散步骤的划分 | 第22页 |
| ·区间乘客疏散的分类 | 第22-26页 |
| ·按照事故原因分类 | 第22-23页 |
| ·按照撤离方式分类及其分析 | 第23-24页 |
| ·疏散方式的分类及分析 | 第24-26页 |
| ·疏散模式的改进与分析 | 第26-30页 |
| ·列车事故处理流程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疏散平台的设计分析 | 第32-54页 |
| ·平台位置的确定 | 第32-43页 |
| ·平台在区间内的方位 | 第32-35页 |
| ·平台的垂直高度 | 第35-37页 |
| ·平台的水平位置分析 | 第37-43页 |
| ·平台尺寸的确定 | 第43-50页 |
| ·乘客人行特点分析 | 第43-48页 |
| ·平台宽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 ·疏散平台的设置对建筑限界的影响 | 第50-53页 |
| ·地下区间 | 第50-52页 |
| ·高架区间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4 联络通道的设计分析 | 第54-60页 |
| ·横向联络通道的功能 | 第54-55页 |
| ·疏散通道 | 第54-55页 |
| ·救援通道 | 第55页 |
| ·排烟通道 | 第55页 |
| ·横向联络通道位置的选择 | 第55-56页 |
| ·横向联络通道尺寸的分析 | 第56-59页 |
| ·联络通道的宽度 | 第56-58页 |
| ·联络通道的高度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5 平台条件下管线设备的布置 | 第60-70页 |
| ·北京既有不设疏散平台设备布置介绍 | 第60-61页 |
| ·疏散平台对设备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区间侧向设备管线的重布置 | 第62-69页 |
| ·既有设备管线的重布置 | 第62-67页 |
| ·新添疏散辅助设备的设置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0-74页 |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 ·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 7 附图 | 第74-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 作者简历 | 第80-8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