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胃脘痛的病名源流概述 | 第14-19页 |
·胃脘痛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第14-18页 |
·唐以前心痛与胃脘痛混称 | 第14-16页 |
·《黄帝内经》 | 第14页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 第14-15页 |
·晋唐时期医学文献 | 第15-16页 |
·宋金元时期胃脘痛独立一门,病名得以确立 | 第16-18页 |
·胃脘痛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 第18-19页 |
·胃脘痛与心痛 | 第18-19页 |
·心下痛 | 第19页 |
·九种心痛 | 第19页 |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19-37页 |
·胃脘痛认识的初步形成 | 第21-23页 |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胃脘痛病位的确立 | 第22页 |
·治法方药的开创 | 第22-23页 |
·《黄帝内经》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23-25页 |
·关于痛证 | 第23-24页 |
·《内经》中有关胃脘痛病因病机的阐述 | 第24-25页 |
·最早记载胃脘痛的针刺治法 | 第25页 |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25-32页 |
·明确病变部位 | 第25-26页 |
·《伤寒论》 | 第26-31页 |
·关于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 | 第26-30页 |
·结胸与胃脘痛 | 第30-31页 |
·《金匮要略》 | 第31-32页 |
·晋·王叔和《脉经》 | 第32-35页 |
·寸口脉法有益于胃脘痛的诊断 | 第32-33页 |
·提出“胃中痛”的概念 | 第33-35页 |
·《脉经》中有关胃脘痛的脉象说明病机 | 第33-34页 |
·《脉经》中有关胃脘痛的针刺、方药 | 第34-35页 |
·有关胃脘痛病因及辨证特点的记载 | 第35页 |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 第35-37页 |
·增加病证方药,丰富治疗方法 | 第35-37页 |
3 隋唐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37-46页 |
·对历代胃脘痛认识的搜集整理 | 第37-38页 |
·丰富了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 第37页 |
·搜集整理了唐以前的本草、方书 | 第37-38页 |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 | 第38-39页 |
·多从体虚、风、寒论述病因,从寒热交争、气虚逆乘于心(胃)、正邪交争等论述病机 | 第38-39页 |
·首次提出心下痛与胃脘痛的区别 | 第39页 |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 第39-42页 |
·认为九种心痛多指胃脘痛 | 第39-40页 |
·论治多从寒邪客犯立论 | 第40页 |
·治疗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 | 第40-42页 |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 | 第42-43页 |
·加入“诸病通用药”的内容 | 第43页 |
·唐·王焘《外台秘要》 | 第43-46页 |
·保留了唐以前治疗胃脘痛的医方 | 第44-46页 |
4 宋金元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46-61页 |
·对胃脘痛认识的汇集与创新发展 | 第46-47页 |
·首次将胃脘痛作为病证名提出 | 第46页 |
·病因病机认识的创新发展 | 第46-47页 |
·汇集了大量有效方剂 | 第47页 |
·《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 第47-50页 |
·丰富了胃脘痛的脉象 | 第48-49页 |
·多从脾胃虚冷、气攻心腹及伤寒热病服寒凉太过立论 | 第49页 |
·汇集了大量有效验方,用药多为辛燥理气之品 | 第49-50页 |
·重食治,首载胃脘痛食治方 | 第50页 |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第50-51页 |
·提出“九痛”非指心痛而病在中脘 | 第50-51页 |
·三因导致中焦气机逆乱是病机的共同特点 | 第51页 |
·刘完素及其著作 | 第51-53页 |
·认为气结不散、阳气不得下通、气逆上攻为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常见外邪、郁热、痰饮、食积、血瘀为患 | 第52页 |
·首次提出肠胃郁热、寒饮内停之寒热错杂证 | 第52-53页 |
·张元素及其著作 | 第53-54页 |
·《医学启源·九、主治心法》首载“胃脘痛”病证名 | 第53页 |
·提出“木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的治疗原则 | 第53-54页 |
·辨药物的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 第54页 |
·张从正《儒门事亲》 | 第54-55页 |
·驱邪以安正的学术思想 | 第54-55页 |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 第55-56页 |
·认为九种心痛的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慎,病机是正邪交争,郁于中焦而致 | 第55-56页 |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 第56-57页 |
·提出“脾疼”的概念,归纳本病的治疗原则 | 第56-57页 |
·李东垣及其著作 | 第57-59页 |
·《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 | 第57页 |
·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强调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 | 第57-59页 |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 | 第58页 |
·强调脾胃虚弱为基本病机 | 第58-59页 |
·可配合针刺以止其痛 | 第59页 |
·朱丹溪及其著作 | 第59-61页 |
·病机以脾虚气郁为主,创立胃痛属热之说 | 第59-60页 |
·几种独到见解 | 第60-61页 |
·“诸痛不可补气” | 第60页 |
·“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 第60-61页 |
·首次明确提出胃脘痛瘀血证之证治 | 第61页 |
5 明代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61-74页 |
·对胃脘痛的认识日趋成熟 | 第61-63页 |
·几种对胃脘痛与心痛之异的看法 | 第61-62页 |
·病因病机的认识趋于成熟 | 第62页 |
·首次总结辨证方法 | 第62页 |
·首次将胃脘痛分为外感、内伤详加阐述 | 第62页 |
·对于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或给予补充 | 第62-63页 |
·虞抟《医学正传》 | 第63-64页 |
·痰涎食积于中,土败木贼为主要病因病机 | 第63-64页 |
·汪机及其著作 | 第64-65页 |
·认为胃脘痛因脾虚木乘,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而生 | 第64-65页 |
·对朱丹溪“诸痛不可补气”提出异议 | 第65页 |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 第65-66页 |
·认为初起可用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病久则宜攻补兼施 | 第65-66页 |
·李梴《医学入门》 | 第66页 |
·误治造成热中转为寒中,宜辛温中下焦 | 第66页 |
·王肯堂《证治准绳》 | 第66-67页 |
·否定丹溪“心痛即胃脘痛”之说 | 第66-67页 |
·张景岳《景岳全书》 | 第67-71页 |
·对古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 第68页 |
·从虚实、寒热、有形无形论心腹痛 | 第68-69页 |
·痛有虚实 | 第68页 |
·痛有寒热 | 第68-69页 |
·痛证当辨有形无形 | 第69页 |
·全面阐述了胃脘痛气血辨证的原则 | 第69-71页 |
·实证 | 第69-70页 |
·气血虚寒 | 第70页 |
·火邪热郁 | 第70-71页 |
·李中梓及其著作 | 第71页 |
·提出心痛与胃脘痛病位之异 | 第71页 |
·驳斥“通则不痛”与“痛无补法”之说 | 第71页 |
·秦昌遇《症因脉治》 | 第71-74页 |
·首次将胃脘痛分为外感、内伤两篇详细论述 | 第72-74页 |
·外感(风寒、暑热) | 第72页 |
·内伤(食积、痰饮、积热、积冷、气滞、死血、虫积) | 第72-74页 |
·认为应区别常痛与不常痛,若何痛重与若何痛缓 | 第74页 |
6 清至民国时期对胃脘痛的认识 | 第74-91页 |
·对胃脘痛认识的完善 | 第74-76页 |
·病机认识的完善 | 第74-75页 |
·治法的创新 | 第75页 |
·方药的创新 | 第75-76页 |
·方证对应 | 第76页 |
·陈士铎及其著作 | 第76-80页 |
·将易混淆之类型进行辨别,使更具实用性 | 第76-78页 |
·虫伤脾胃与寒邪所致真心痛、邪犯心包胃口之区别 | 第76-77页 |
·去来痛与因虫、火之区别 | 第77页 |
·肝郁心热胃寒之胃痛 | 第77-78页 |
·提出独特治法体系 | 第78-80页 |
·偏治法 | 第78-79页 |
·热治法 | 第79页 |
·初治法 | 第79-80页 |
·饱治法 | 第80页 |
·补充清肝养阴法,完善了胃脘痛的治法体系 | 第80页 |
·程国彭《医学心悟》 | 第80-81页 |
·对“久痛无寒,暴痛无火”进行了辨析 | 第81页 |
·叶天士及其著作 | 第81-84页 |
·首创养胃阴之说 | 第81-82页 |
·注重肝胃之间的关系 | 第82页 |
·首创“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之说 | 第82-83页 |
·通降法治胃脘痛 | 第83-84页 |
·虚证宜通补而不宜守补 | 第84页 |
·徐大椿及其著作 | 第84-85页 |
·从寒热虚实确立治则,总结证型,并方证对应 | 第85页 |
·陈修园及其著作 | 第85-87页 |
·将证方对应编为歌诀,便于记忆 | 第86-87页 |
·江涵暾《笔花医镜》 | 第87页 |
·将药分为“猛将”、“次将” | 第87页 |
·林佩琴《类证治裁》 | 第87-89页 |
·全面总结胃脘痛的辨证、脉候、方药,并附医案 | 第88-89页 |
·孔伯华《孔伯华医集》 | 第89页 |
·孔伯华强调“脾胃有病必系于肝” | 第89页 |
·章次公《章次公医案》 | 第89-91页 |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 第90-91页 |
7 现代对胃脘痛的研究 | 第91-143页 |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 第91-121页 |
·病因病机 | 第91-92页 |
·寒邪客胃 | 第91页 |
·饮食伤胃 | 第91页 |
·湿热阻滞 | 第91页 |
·肝气犯胃 | 第91-92页 |
·瘀血停胃 | 第92页 |
·痰饮凝胃 | 第92页 |
·蛔虫扰胃 | 第92页 |
·脾胃虚弱 | 第92页 |
·辨证论治 | 第92-96页 |
·辨证要点 | 第92-93页 |
·分型论治 | 第93-96页 |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 第96-98页 |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与探讨 | 第96-97页 |
·对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 第97-98页 |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胃脘痛的特点与经验 | 第98-121页 |
·丁光迪治肝胃气痛当以降为主 | 第98页 |
·于己百治溃疡病 | 第98页 |
·万友生从虚论治慢性胃炎 | 第98-99页 |
·王任之认为“胃痛之通,贵在通阳”,并重视饮食调摄 | 第99-100页 |
·邓铁涛辨治胃脘痛 | 第100-101页 |
·叶熙春从体用、脏腑生克乘侮、气血、胃气通降辨证 | 第101-103页 |
·刘云鹏将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 第103-104页 |
·刘炳凡药食同源相得益彰 | 第104页 |
·朱良春多用经方治疗胃脘痛 | 第104-105页 |
·何任自拟方治疗湿热壅阻、肝胃气滞血瘀滞胃脘痛 | 第105-106页 |
·何炎燊治疗慢性胃炎 | 第106页 |
·张琪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之胃脘痛 | 第106-107页 |
·张镜人认为萎缩性胃炎应调和脾胃 | 第107页 |
·李今庸治疗胃脘痛经验 | 第107-108页 |
·李克绍中西合参治疗胃脘痛 | 第108-109页 |
·李寿山治疗急性胃痛经验 | 第109-110页 |
·单健民苦辛法治疗胃脘痛 | 第110-111页 |
·周仲瑛酸甘化阴治疗萎缩性胃炎 | 第111-112页 |
·俞慎初治疗经验 | 第112-113页 |
·姜春华治疗胃脘痛十二法 | 第113-114页 |
·袁鹤侪治疗经验 | 第114页 |
·盛国荣行气疏通治疗胃脘痛,善用花类药 | 第114-115页 |
·章真如治疗阴虚胃痛的经验 | 第115页 |
·黄文东调气法治疗胃脘痛 | 第115-116页 |
·程门雪治疗胃脘痛用药经验 | 第116-117页 |
·董建华治疗胃脘痛经验 | 第117-119页 |
·颜德馨胃脘久痛,治之以温 | 第119页 |
·魏长春调理脾胃五法 | 第119-121页 |
·胃脘痛的治法研究 | 第121-125页 |
·对仲景治疗胃脘痛治法的研究 | 第121-122页 |
·综合辨治法 | 第122-123页 |
·从肝论治四法 | 第123页 |
·调理中气法 | 第123页 |
·从络论治十法 | 第123-124页 |
·从郁论治 | 第124-125页 |
·活血生肌法 | 第125页 |
·甘温苦辛法 | 第125页 |
·单、验方 | 第125-130页 |
·胃脘痛的针灸治疗 | 第130-135页 |
·针灸辨证治疗与诊治经验 | 第130-133页 |
·辨证分型治疗 | 第130-133页 |
·其他针法 | 第133页 |
·埋线治疗 | 第133页 |
·电针治疗 | 第133-134页 |
·灸法治疗 | 第134-135页 |
·艾炷灸 | 第134-135页 |
·艾条灸 | 第135页 |
·刮痧疗法 | 第135页 |
·按摩与气功治疗 | 第135-138页 |
·按摩治疗 | 第135-137页 |
·全身按摩 | 第135-137页 |
·全息穴位群按摩 | 第137页 |
·足部按摩 | 第137页 |
·气功治疗 | 第137-138页 |
·胃脘痛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 第138-143页 |
·外治疗法 | 第138-141页 |
·贴敷 | 第138-139页 |
·拔罐 | 第139-140页 |
·熨敷疗法 | 第140页 |
·涂抹疗法 | 第140-141页 |
·药烟疗法 | 第141页 |
·饮食疗法 | 第141-142页 |
·洗胃疗法、探吐疗法与灌肠疗法 | 第142页 |
·洗胃疗法 | 第142页 |
·探吐疗法 | 第142页 |
·灌肠疗法 | 第142页 |
·预防调护 | 第142-143页 |
8 有关胃脘痛若干问题的探讨 | 第143-160页 |
·胃脘痛辨虚实、寒热 | 第143-144页 |
·辨虚实 | 第143-144页 |
·辨寒热 | 第144页 |
·有关“诸痛不可补气”的讨论 | 第144-146页 |
·后世医家对丹溪之说提出异议 | 第144-145页 |
·朱丹溪对痛证的认识 | 第145-146页 |
·丹溪言“诸痛不可补气”为强调气郁致病 | 第146页 |
·广义“通”法治疗胃脘痛 | 第146-147页 |
·被忽视的辨证论治思路与方药 | 第147-154页 |
·大承气汤急下,治肠胃郁热、寒饮内停之寒热错杂证 | 第147页 |
·运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脾胃虚弱之胃脘痛 | 第147-150页 |
·“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的提出 | 第148页 |
·补脾以益元气之源 | 第148-150页 |
·陈士铎的独到见解 | 第150-154页 |
·区分类似症状,更具实用性 | 第150-151页 |
·独特治法体系 | 第151-154页 |
·急性胃脘痛的外治法 | 第154-160页 |
·鉴别诊断 | 第154-155页 |
·与真心痛的鉴别 | 第154-155页 |
·与胁痛、腹痛的鉴别 | 第155页 |
·辨证要点 | 第155页 |
·治疗原则 | 第155-156页 |
·外治法 | 第156-160页 |
·针刺治疗 | 第156页 |
·灸法治疗 | 第156-157页 |
·其他针法 | 第157页 |
·刮痧疗法 | 第157页 |
·熨敷疗法 | 第157-158页 |
·涂抹疗法 | 第158页 |
·药烟疗法 | 第158页 |
·洗胃疗法 | 第158页 |
·探吐疗法 | 第158页 |
·灌肠疗法 | 第158-160页 |
结语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个人简介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