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第1章 总论 | 第14-1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目标 | 第15-17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期货市场及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分析 | 第19-32页 |
·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22页 |
·期货市场的产生 | 第19-21页 |
·期货市场的发展 | 第21-22页 |
·期货市场的结构 | 第22-25页 |
·期货市场的主体 | 第22-24页 |
·期货市场的客体 | 第24-25页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涵义 | 第25-27页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 | 第25-26页 |
·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 第26-27页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原因 | 第27-29页 |
·期货市场增加了交易者的数量 | 第27-28页 |
·期货市场改变了市场信息的流向 | 第28页 |
·期货市场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 第28-29页 |
·铜期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供求关系 | 第29-30页 |
·宏观经济形势 | 第30页 |
·进出口政策 | 第30页 |
·用铜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 | 第30页 |
·铜的生产成本 | 第30-31页 |
·基金的交易方向 | 第31页 |
·相关商品价格波动对铜价的影响 | 第31页 |
·汇率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铜市场的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我国铜的储量、生产、进出口与消费的现状及展望 | 第32-36页 |
·我国铜的储量、生产现状简介 | 第32-33页 |
·我国铜的消费现状与展望 | 第33-35页 |
·我国铜的进出口情况 | 第35-36页 |
·我国铜期货交易简介 | 第36-40页 |
·我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成立与发展 | 第36-38页 |
·我国铜期货交易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 | 第38-39页 |
·沪铜期货合约简介 | 第39-40页 |
·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 | 第40-43页 |
·市场微观结构的涵义 | 第40页 |
·我国铜期货市场的微观结构 | 第40-43页 |
第4章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43-65页 |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43-44页 |
·实证方法与模型的选择 | 第44-54页 |
·ADF平稳性检验 | 第44-45页 |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45-46页 |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6-48页 |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8-49页 |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49-50页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0-51页 |
·方差分解 | 第51-52页 |
·Garbade-Silber模型 | 第52-53页 |
·指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EGARCH)模型 | 第53-54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铜现货与期货历史价格数据的基本统计量特征 | 第54-56页 |
·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协整分析 | 第56-61页 |
·价格发现功能尺度的衡量——G-S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基于EGARCH模型的波动性溢出效应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5-6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从长期来看,沪铜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 第65页 |
·沪铜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起主导作用 | 第65-66页 |
·沪铜期货市场的效率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 第66页 |
·政策建议 | 第66-67页 |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现货市场建设 | 第66-67页 |
·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的信息批露制度 | 第67页 |
·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扩大沪铜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 第67页 |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 第67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9页 |
·本文中两时间段内数据协整关系不存在的原因的研究 | 第67-68页 |
·沪铜期货市场对“利好”与“利空”消息反应不对称的研究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