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21页 |
| ·研究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兴起 | 第8页 |
| ·道德认知主义的局限 | 第8-9页 |
| ·学校与家庭的情感性道德教育机制的优势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 ·道德教育 | 第10-11页 |
| ·情感及道德情感 | 第11-12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 | 第12页 |
| ·功能 | 第12-13页 |
| ·互补 | 第13页 |
|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1页 |
| 2 情感性道德教育概述 | 第21-28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核心 | 第21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起点 | 第21-22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过程 | 第22-23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结果 | 第23页 |
| ·情感性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 | 第23-28页 |
| ·道德情感与个体生存 | 第24页 |
|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 | 第24-26页 |
| ·道德情感与人际关系 | 第26页 |
| ·道德情感与个性品质 | 第26-28页 |
| 3 学校与家庭的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 第28-46页 |
| ·学校与家庭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 | 第28-37页 |
| ·学校与家庭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现实考察 | 第37-46页 |
| 4 学校与家庭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功能的互补论证 | 第46-53页 |
| ·学校与家庭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功能互补论证 | 第46-51页 |
| ·目的维度功能互补 | 第46-47页 |
| ·内容维度功能互补 | 第47-48页 |
| ·方式维度功能互补 | 第48-50页 |
| ·评价维度功能互补 | 第50-51页 |
| ·学校与家庭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功能互补的实现路径 | 第51-53页 |
| ·完善教育立法 | 第51页 |
| ·构建德育网络 | 第51-53页 |
| 5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