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枢纽论与刘勰的文学观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原道》篇与刘勰的文学本质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刘勰的原道论 | 第8-12页 |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 | 第8-9页 |
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 第9-11页 |
三“道—圣—文”模式的矛盾与解决方式 | 第11-12页 |
第二节“文原于道”观产生的背景 | 第12-16页 |
一 时代风潮对刘勰文学观的影响 | 第12-15页 |
二 刘勰的身世——在僧俗之间的徘徊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刘勰“文原于道”观的意义 | 第16-20页 |
一“自然”——刘勰文学观的核心 | 第16-17页 |
二 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刘勰文学观的目的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征圣》《宗经》——刘勰的文学理想剖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刘勰对儒家文学观的继承 | 第20-25页 |
一 “三贵文”所体现的儒家政教文学观 | 第20-23页 |
二 五经为“群言之祖”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刘勰对儒家文学观的超越——审美的文学观 | 第25-30页 |
一 刘勰对五经的文学特征的描述 | 第25-26页 |
二 在“宗经”思想中体现出的主情重风倾向 | 第26-28页 |
三 刘勰对经典艺术形式美的效法 | 第28-30页 |
第三章“正纬”与“酌乎纬”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纬书的形成与影响 | 第30-32页 |
一 纬书的形成 | 第30页 |
二“伪起哀、平” | 第30-31页 |
三“乖道谬典,亦已甚矣” | 第31-32页 |
第二节“正纬” | 第32-39页 |
一“正纬”辩“正” | 第32-34页 |
二“四伪”辨“伪” | 第34-35页 |
三“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 第35-39页 |
第四章“辨骚”与“变乎骚” | 第39-46页 |
第一节 骚之“辩” | 第39-40页 |
第二节“四同”、“四异”说的意义 | 第40-43页 |
第三节“倚雅颂,驭楚篇”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