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7-12页 |
| ·过渡技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 ·IPv6的发展情况 | 第7-10页 |
| ·IPv6的产生背景 | 第7-8页 |
| ·IPv6网络发展现状 | 第8-9页 |
| ·全球IPv6地址分配管理情况 | 第9-10页 |
| ·过渡技术的目标和意义 | 第1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IPv4协议与IPv6协议简介 | 第12-20页 |
| ·IPv4协议 | 第12-15页 |
| ·地址格式 | 第12-13页 |
| ·IP包长 | 第13页 |
| ·IP路由 | 第13-14页 |
| ·常用的路由协议 | 第14页 |
| ·ICMP | 第14-15页 |
| ·IPOE | 第15页 |
| ·IPv6协议 | 第15-18页 |
| ·IPv6编址 | 第16页 |
| ·IPv6地址表示 | 第16-17页 |
| ·IPv6封包 | 第17页 |
| ·IPv6和域名系统 | 第17页 |
| ·IPv6的缺点 | 第17页 |
| ·转换机制 | 第17-18页 |
| ·主要的IPv6公告 | 第18页 |
| ·IPv4与IPv6的区别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传统过渡技术 | 第20-36页 |
| ·隧道技术 | 第20-25页 |
| ·IPv6-over-IPv4 GRE隧道技术 | 第20-21页 |
| ·IPv6-over-IPv4手动隧道 | 第21页 |
| ·IPv4兼容IPv6自动隧道 | 第21-22页 |
| ·6to4隧道技术 | 第22-23页 |
| ·ISATAP隧道技术 | 第23页 |
| ·6PE | 第23-24页 |
| ·60ver4 | 第24页 |
| ·隧道代理(Tunnel Broker) | 第24页 |
| ·Teredo隧道 | 第24-25页 |
| ·地址翻译技术 | 第25页 |
| ·地址翻译技术 | 第25-34页 |
| ·SIIT技术 | 第25-26页 |
| ·SIIT原理分析 | 第25-26页 |
| ·SIIT特点 | 第26页 |
| ·静态NAT-PT | 第26-27页 |
| ·静态NAT-PT原理 | 第26页 |
| ·静态NAT-PT特点 | 第26-27页 |
| ·动态NAT-PT | 第27-28页 |
| ·动态NAT-PT原理 | 第27页 |
| ·动态NAT-PT的特点 | 第27-28页 |
| ·结合ALG的动态NAT-PT | 第28-34页 |
| ·ALG NAT-PT的原理分析 | 第29页 |
| ·ALG NAT-PT的特点 | 第29-30页 |
| ·静态NAT-PT的配置与测试 | 第30-31页 |
| ·动态NAT-PT的配置与测试 | 第31-32页 |
| ·基于DNS-ALG的NAT-PT配置与测试 | 第32-34页 |
| ·双协议栈技术 | 第34-35页 |
| ·双协议栈(Dual Stack)策略 | 第34页 |
| ·双协议栈策略的机制 | 第34-35页 |
| ·三种过渡技术的总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新型封装策略的思想 | 第36-40页 |
| ·新型封装策略的的设计目的 | 第36页 |
| ·IPv4网络节点访问IPv6网络节点 | 第36-37页 |
| ·IPv6网络节点访问IPv4网络节点 | 第37页 |
| ·双协议栈缺省IP包发送算法的修改 | 第37-38页 |
| ·配置的通道 | 第38页 |
| ·缺省配置的通道 | 第38页 |
| ·新的包封装策略的实现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插件设计 | 第40-52页 |
| ·IPv4主机插件原理 | 第40页 |
| ·IPv6主机插件原理 | 第40页 |
| ·网络地址的处理 | 第40-42页 |
| ·IP层的封装 | 第42-52页 |
| ·IP层封装介绍 | 第42-43页 |
| ·IP查询操作 | 第43-44页 |
| ·Abstract InetAddress类 | 第44-46页 |
| ·InetAddress类 | 第46-47页 |
| ·NameService类 | 第47-48页 |
| ·INET4ADRESS类 | 第48-49页 |
| ·Inet6Adress类 | 第49-50页 |
| ·SOCKETADDRESS类和INETSOCKETADDRESS类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封装技术检测与结论 | 第52-76页 |
| ·方案测试 | 第52-58页 |
| ·IPv6协议的安装 | 第52页 |
| ·IPv6配置的常用命令 | 第52-53页 |
| ·我校的IPv6试验平台 | 第53页 |
| ·部署IPv6试验平台 | 第53页 |
| ·试验平台逻辑拓扑图 | 第53-57页 |
| ·双协议栈的配置 | 第57-58页 |
| ·基于IPv4的IPv6的通道 | 第58页 |
| ·双重IP层的管理 | 第58-59页 |
| ·兼容IPv4和IPv6的网络程序设计 | 第59-61页 |
| ·客户机程序设计 | 第59-60页 |
| ·服务器程序设计 | 第60-61页 |
| ·程序实例 | 第61-66页 |
| ·建立CIPv6类 | 第61-66页 |
| ·应用示例 | 第66页 |
| ·具体测试方案 | 第66-67页 |
| ·不同协议下服务器的实现 | 第67-74页 |
| ·windows下不同协议的Socket的设计原理 | 第67-68页 |
| ·重要的socket系统调用 | 第68页 |
| ·套接字编程原理 | 第68-73页 |
| ·实验结果 | 第73-74页 |
| ·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附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