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途径与优化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7页
1 绪论第17-29页
   ·阔叶红松林概述第17-20页
     ·林分起源第17-18页
     ·地理分布第18-20页
   ·阔叶红松林研究简史第20-25页
     ·建国前期第20-21页
     ·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第21-22页
     ·改革开放至今第22-25页
   ·恢复生态学的产生及其内涵第25-27页
     ·恢复生态学的产生第25-26页
     ·恢复生态学的内涵第26-27页
     ·生态恢复的目标第2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7-28页
     ·研究目的第27页
     ·研究意义第27-28页
   ·研究内容第28-29页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9-32页
   ·研究区概况第29-30页
   ·研究方法第30-32页
     ·调查方法第30-31页
     ·分析方法第31-32页
3 不同恢复途径群落的结构特征第32-51页
   ·栽针保阔途径群落的结构特征第32-36页
     ·栽针保阔群落的组成结构第32-33页
     ·栽针保阔群落的径级结构第33-34页
     ·栽针保阔群落红松幼树的地径与树高第34-36页
   ·人天混途径群落的结构特征第36-41页
     ·湾甸子人天混群落的结构特征第36-38页
     ·老爷岭人天混群落的结构特征第38-41页
   ·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结构特征第41-42页
     ·红松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结构第41页
     ·红松人工林群落的径级结构第41-42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结构特征第42-49页
     ·湾甸子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第42-45页
     ·老爷岭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特征第45-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不同恢复途径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1-60页
   ·栽针保阔途径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1-52页
   ·人天混途径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2-55页
     ·湾甸子人天混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2-53页
     ·老爷岭人天混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3-55页
   ·红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5-56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红松蓄积生产力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60页
5 不同恢复途径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0-73页
   ·栽针保阔途径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0-62页
     ·物种丰富度分析第60-61页
     ·物种多样性分析第61-62页
   ·人天混途径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2-65页
     ·湾甸子人天混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2-64页
     ·老爷岭人天混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4-65页
   ·红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5-67页
     ·物种丰富度分析第65-66页
     ·物种多样性分析第66-67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7-72页
     ·湾甸子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7-69页
     ·老爷岭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第69-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6 不同恢复途径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3-79页
   ·栽针保阔途径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3-74页
   ·人天混途径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4-76页
     ·湾甸子人天混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4-75页
     ·老爷岭人天混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5-76页
   ·红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6-77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7-78页
     ·湾甸子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7页
     ·老爷岭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演替趋势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7 不同恢复途径的优化模式第79-91页
   ·栽针保阔途径的优化模式第79-82页
     ·栽针保阔途径的优化模式选择第79-80页
     ·栽针保阔的科学理论第80-81页
     ·栽针保阔理论的完善第81页
     ·栽针保阔的次生林群落经营第81-82页
   ·人天混途径的优化模式第82-83页
     ·人天混途径的优化模式选择第82-83页
     ·人天混群落经营第83页
   ·红松人工林途径的优化模式第83-87页
     ·红松人工林途径的优化模式选择第83-84页
     ·红松人工林群落经营第84-87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的优化模式第87-89页
     ·落叶松人工林途径的优化模式选择第87页
     ·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原则第87-88页
     ·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经营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结论与建议第91-94页
讨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民法学说对于民法典编纂的影响
下一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实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