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 | 第13-15页 |
|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的定义 | 第13-14页 |
|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的技术优势 | 第14-15页 |
|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性状理论研究方法现状 | 第15-20页 |
| ·荷载传递法 | 第15-16页 |
| ·弹性理论法 | 第16页 |
| ·剪切位移法 | 第16-17页 |
| ·数值分析法以及其它简化 | 第17-18页 |
| ·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和最优化理论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做工作 | 第21-23页 |
| 第2章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 | 第23-39页 |
| ·工程概况 | 第23-24页 |
| ·5-1#试桩区域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5-1#试桩工程地质状况 | 第23-24页 |
| ·桩身质量检测结果 | 第24页 |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 第24-26页 |
| ·试验目的 | 第24-25页 |
| ·反力装置 | 第25页 |
| ·加载装置 | 第25页 |
| ·位移量测设备 | 第25页 |
| ·加、卸载方式 | 第25页 |
| ·终止加载条件 | 第25-26页 |
|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_u确定方法 | 第26页 |
| ·桩身混凝土应变量测 | 第26-28页 |
| ·试验采用的量测设备简介 | 第26-27页 |
| ·测量元件的安装与测读 | 第27-28页 |
| ·现场试桩静载试验成果及分析 | 第28-37页 |
| ·静载试验成果 | 第28-30页 |
| ·桩身轴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 ·桩侧阻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4页 |
| ·桩土相对位移及桩端位移计算及分析 | 第34-36页 |
| ·各级荷载下桩身压缩与桩端位移分配关系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利用荷载传递法分析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 | 第39-56页 |
|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基本理论 | 第39-40页 |
| ·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 | 第39-40页 |
| ·荷载传递法的基本计算理论 | 第40-43页 |
| ·荷载传递解析法 | 第41-42页 |
| ·荷载传递位移协调法 | 第42-43页 |
| ·荷载传递法的应用 | 第43-45页 |
| ·本文采用的荷载传递函数 | 第45-48页 |
| ·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 第46-48页 |
|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 第48页 |
| ·采用位移协调法得到的单桩竖向承载特性 | 第48-55页 |
| ·计算模型 | 第48页 |
| ·编制程序 | 第48-49页 |
| ·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 ·本文采用的方法在本地区的适用性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常州高架桥道路一期工程单桩荷载~沉降关系及其承载力分析 | 第56-71页 |
| ·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沉降特点分析 | 第56-57页 |
| ·常州高架道路一期工程单桩常规静载荷试验Q_0~s_0曲线分析 | 第57-63页 |
| ·单桩常规静载荷试验Q_0~s_0曲线结果汇总 | 第57-58页 |
| ·各工区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 ·一工区和三工区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 ·二工区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四工区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页 |
| ·五工区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 ·规范方法推算大直径深长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探讨 | 第63-67页 |
| ·按桩顶沉降量确定单桩轴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 第67-70页 |
| ·本工程地区按桩顶沉降量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探讨 | 第67-68页 |
| ·曲线拟合法确定单桩轴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