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中国法制史论文

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27页
 一、清代民事纠纷民间调处研究现状述评第11-17页
 二、选题意义第17-19页
 三、选用的基本文献材料第19-20页
 四、研究问题的方法第20-27页
第一章 清代州县司法制度与民事纠纷概述第27-43页
 第一节 清代州县司法制度概述第27-36页
  一、清代州县机构以及人员组成概述第28-32页
  二、清代州县的刑事、民事司法职能第32-36页
 第二节 清代民事纠纷概述第36-43页
  一、田宅、水利、坟地等民事纠纷纠纷第37-39页
  二、钱债等债务民事纠纷第39页
  三、婚姻、继承等宗族、家族民事纠纷第39-40页
  四、手工业、商业者以及行会等民事纠纷第40-43页
第二章 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上)第43-104页
 第一节 民间调处的概念分析第44-48页
 第二节 民间调处的历史发展概述第48-52页
 第三节 清代民间调处的社会基础与文化根基第52-59页
  一、清代民间调处的社会基础第53-56页
  二、清代民间调处的文化根基第56-59页
 第四节 清代民间调处的类型研究第59-104页
  一、保甲长、坊长、乡约等主持的民间调处第60-71页
  二、家族、宗族族长等主持的民间调处第71-81页
  三、亲友、地邻等主持的民间调处第81-87页
  四、会首等主持的民间调处第87-93页
  五、中人主持的民间调处第93-104页
第三章 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下)第104-149页
 第五节 清代民间调处的运行机制第104-111页
  一、民间调处的启动第104-107页
  二、民间调处的受理第107页
  三、调处人主持的理剖第107-109页
  四、纠纷调处的结果第109-111页
 第六节 清代民间调处的原则以及依据第111-136页
  一、清代民间调处遵循的基本原则第111-117页
  二、清代民间调处的基本依据第117-136页
 第七节 清代民间调处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第136-149页
  一、民事纠纷的复杂程度第136-138页
  二、纠纷当事人自身因素第138-141页
  三、民事纠纷调处人的因素第141-144页
  四、官府对民事纠纷案件的处理态度第144-146页
  五、民事纠纷中的暴力、骚扰手段第146-149页
第四章 清代民事纠纷的州县诉讼第149-172页
 第一节 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分析——以州县“状式条例”为对象第149-163页
  一、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的基本内容第150-158页
  二、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分析第158-163页
 第二节 州县官对民事纠纷的处理分析——以《黄岩诉讼档案》的诉状批词为对象第163-172页
第五章 清代民间调处与民事诉讼——两种解纷方式的比较第172-206页
 第一节 清代民事纠纷民间调处的有效性第172-190页
  一、清代民间调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174-184页
  二、清代民间调处效力分析第184-190页
 第二节 清代民事纠纷民间调处的局限性第190-198页
 第三节 清代民间调处与民事诉讼关系分析第198-206页
结语第206-209页
参考文献第209-218页
致谢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指纹识别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下一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衔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