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甘薯生产概况和意义 | 第9-10页 |
·甘薯生产的概况 | 第9页 |
·甘薯生产的作用和意义 | 第9-10页 |
·甘薯块根形成与膨大的机理研究 | 第10-12页 |
·细胞学研究 | 第10-11页 |
·激素与块根的形成和膨大 | 第11页 |
·环境与块根的形成与膨大 | 第11-12页 |
·甘薯高产潜力研究 | 第12-13页 |
·甘薯高产栽培调控措施研究 | 第13-15页 |
·营养调控研究 | 第13-14页 |
·茎蔓调控研究 | 第14页 |
·群体密度调控研究 | 第14-15页 |
·栽插时期,栽插方法,薯苗入土节数的调控 | 第15页 |
·甘薯高产优化模型研究 | 第15-17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试验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试验工作的安排 | 第18-19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试验基地的土壤和气候基本情况 | 第19页 |
·试验设计与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0-2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50页 |
·不同处理因素对茎叶生长的影响 | 第22-32页 |
·全生育期植株的总蔓长 | 第22-24页 |
·全生育期植株的蔓粗 | 第24-25页 |
·全生育期的茎蔓分枝数 | 第25-27页 |
·全生育期的茎蔓总节数 | 第27-29页 |
·全生育期的单株叶面积系数 | 第29-30页 |
·全生育期的单株蔓重 | 第30-32页 |
·不同处理对薯数和薯重的影响 | 第32-39页 |
·单株薯数的动态变化 | 第32-35页 |
·全生育期的单株薯重 | 第35-38页 |
·蔓薯比值的动态变化(T/R) | 第38-39页 |
·不同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和茎叶 N、P、K 吸收的影响 | 第39-46页 |
·不同处理下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9-41页 |
·不同处理对茎叶 N、P、K 吸收含量影响的动态变化 | 第41-44页 |
·不同处理对茎叶 N、P、K 吸收的回归分析 | 第44-46页 |
·甘薯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6-50页 |
·甘薯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甘薯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的分析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试验照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研究生期间参与研究的项目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