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事实探知与证据规则 | 第16-23页 |
一、“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概念、关系 | 第16页 |
二、事实探知的非绝对化使证据规则的适用成为必然 | 第16-23页 |
(一) 法理学上的利弊权衡 | 第16-17页 |
(二) 法哲学上的适度考量 | 第17-19页 |
(三) 法社会学上的有限认识 | 第19-21页 |
(四) 法经济学上的效益比较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民事证据规定》运作中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 第23-32页 |
一、《民事证据规定》运作中的不良反应 | 第23-25页 |
(一) 诉讼观念难以适应《民事证据规定》的要求 | 第23页 |
(二) 诉讼能力难以达到《民事证据规定》的要求 | 第23-24页 |
(三) 裁判结果与期望值相差较大 | 第24-25页 |
二、《民事证据规定》产生的社会背景、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一) 《民事证据规定》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5页 |
(二) 《民事证据规定》产生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三、《民事证据规定》运作中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一) 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低 | 第27-28页 |
(二) 当事人的观念意识旧 | 第28-29页 |
(三) 当事人的诉讼能力差 | 第29-30页 |
(四) 农村社会中法律服务供给的匮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寻求不良反应的消解对策——人本主义裁判观 | 第32-47页 |
一、人本主义裁判观的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二、人本主义裁判的实践途径 | 第34-46页 |
(一) 及时进行诉讼风险提示 | 第34-35页 |
(二) 强化法官的释明权 | 第35-39页 |
(三) 适当扩大调查取证范围 | 第39-43页 |
(四) 增加农村社会中的法律服务供给 | 第43-46页 |
三、人本主义裁判的界碑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