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性别决定机制 | 第10-13页 |
1. 性别决定的过程 | 第10页 |
2. 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 | 第10-13页 |
·SRY 基因与性别决定 | 第11-12页 |
·SOX 基因家族与性别决定 | 第12-13页 |
二、性别控制技术 | 第13-19页 |
1. 人工授精过程中的性别控制——X、Y 精子的分离 | 第13-14页 |
·梯度法 | 第13页 |
·流式细胞分选法 | 第13-14页 |
·免疫法 | 第14页 |
2. 调节受精环境法 | 第14-15页 |
3. 胚胎移植阶段的性别控制——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 第15-19页 |
·细胞学方法 | 第15页 |
·X-联结酶测定法 | 第15-16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6页 |
·雄性特异性DNA 探针法 | 第16-17页 |
·PCR 扩增法 | 第17-18页 |
·RAPD 技术 | 第18-19页 |
·LAMP 法 | 第19页 |
三、PCR 法鉴定牛早期胚胎性别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四、本实验的目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52页 |
实验一 利用性别决定基因(SRY)和酪蛋白α_(s1)基因(CSN1S1)进行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 | 第21-39页 |
一、多重PCR 鉴定牛早期胚胎性别的优化研究 | 第21-34页 |
(一) 引言 | 第21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组织样品 | 第21页 |
·胚胎 | 第21-22页 |
·药品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主要溶液 | 第22-24页 |
2 主要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引物设计 | 第24-25页 |
·牛总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5页 |
·提取牛总基因组DNA 的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 第25页 |
·PCR 体系的建立 | 第25-26页 |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26-27页 |
·优化后的PCR 体系的应用 | 第27-28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1. 牛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鉴定 | 第28页 |
2. PCR 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最佳退火温度 | 第28-29页 |
·不同引物浓度对双重PCR 的影响 | 第29-30页 |
·最佳Mg~(2+)浓度的筛选 | 第30-31页 |
·最佳Taq 酶浓度的筛选 | 第31页 |
·不同循环数对多重PCR 的影响 | 第31-33页 |
3. 优化后体系的应用 | 第33-34页 |
·优化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33页 |
·优化后体系扩增的准确率与稳定性 | 第33-34页 |
·淋巴细胞扩增结果 | 第34页 |
·胚胎细胞扩增效果 | 第34页 |
二、多重巢式PCR 鉴定牛早期胚胎性别的优化研究 | 第34-39页 |
(一) 前言 | 第34-35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1. 试验材料(同上) | 第3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牛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同上) | 第35页 |
·多重巢式PCR 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PCR 反应程序 | 第36-37页 |
3. 多重巢式PCR 体系的应用 | 第37页 |
·牛基因组DNA 的扩增 | 第37页 |
·淋巴细胞扩增 | 第37页 |
·胚胎细胞扩增 | 第37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1. 多重巢式PCR 扩增牛基因组DNA 的结果 | 第37-38页 |
2. 多重巢式PCR 扩增牛早期胚胎DNA 的结果 | 第38-39页 |
实验二 利用Y 染色体重复序列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 | 第39-52页 |
一、Y 染色体重复序列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多重PCR | 第39-48页 |
(一) 前言 | 第39-40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1. 试验材料(同试验一) | 第40页 |
2. 主要试验方法(同试验一) | 第40-43页 |
·引物设计 | 第40页 |
·牛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纯度检测(同实验一) | 第40页 |
·PCR 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41-42页 |
·优化后体系的应用 | 第42-43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1. 最佳退火温度筛选结果 | 第43页 |
2. 最佳引物浓度搭配筛选结果 | 第43-44页 |
3. Mg~(2+)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 最佳Taq 酶的量 | 第45页 |
5. 循环数对PCR 的影响 | 第45-46页 |
6. 优化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7. 优化后体系扩增的准确率与稳定性 | 第47-48页 |
8. 胚胎细胞扩增结果 | 第48页 |
二、多重巢式PCR 鉴定牛早期胚胎性别的优化研究 | 第48-52页 |
(一) 前言 | 第48-49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2. 主要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多重巢式PCR 基准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不同的扩增方法对巢式PCR 扩增反应的影响的研究 | 第50页 |
·胚胎细胞扩增(同以上实验) | 第50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1. 不同扩增方法的扩增结果 | 第50-51页 |
2. 胚胎细胞扩增结果 | 第51-52页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2-55页 |
一、讨论 | 第52-54页 |
1. 胚胎性别鉴定雄性特异性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2. PCR 扩增方式的选择 | 第53页 |
3. PCR 体系的优化 | 第53-54页 |
二、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