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一、生态承载力和协调发展的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一)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二) 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二)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6-17页 |
(三)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桂林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18-37页 |
一、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1页 |
(一)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二) 经济环境概况 | 第19页 |
(三)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二、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 | 第21-23页 |
(一) 生态足迹理论 | 第21-22页 |
(二) 生态足迹测算模型 | 第22页 |
(三) 生态承载力测算模型 | 第22-23页 |
(四)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测算模型 | 第23页 |
(五) 生态安全测算模型 | 第23页 |
三、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 | 第23-27页 |
(一)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旅游生态足迹测算模型 | 第24-27页 |
四、桂林本底生态足迹测算与分析 | 第27-30页 |
(一) 桂林本底生态足迹测算 | 第27-28页 |
(二) 桂林本底生态足迹测算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五、桂林旅游生态足迹测算 | 第30-35页 |
(一) 综合法测算桂林旅游生态足迹 | 第30-31页 |
(二) 成分法测算桂林旅游生态足迹 | 第31-35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桂林“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 第37-46页 |
一、协调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一) 耦合理论及模型 | 第37-38页 |
(二) 协调理论及模型 | 第38页 |
二、桂林“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39页 |
(一)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8-39页 |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页 |
三、“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估 | 第39-45页 |
(一) 综合序参量的计算 | 第39-42页 |
(二) 耦合度与综合调和指数的计算 | 第42-43页 |
(三)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及等级评估分析 | 第43-45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促进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46-55页 |
一、促进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协调对策 | 第46-51页 |
(一) 构建“绿色旅游”观,降低旅游生态消耗,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 | 第46-49页 |
(二) 减免生态环境超载,实施旅游的空间分流 | 第49页 |
(三) 建立GIS 技术支持下的桂林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调控系统 | 第49-50页 |
(四) 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 | 第50页 |
(五) 建立旅游综合决策机制 | 第50-51页 |
二、促进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协调对策 | 第51-52页 |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 第51-52页 |
(二)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 第52页 |
(三)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 第52页 |
三、促进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重建对策 | 第52-55页 |
(一) 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3页 |
(二) 加大旅游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 第53-54页 |
(三) 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 第54页 |
(四)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保护投资力度 | 第54页 |
(五) 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