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活性污泥 | 第10-11页 |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 第10页 |
·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组成 | 第10-11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11-23页 |
·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 | 第12-13页 |
·生物标记物法 | 第13-14页 |
·脂肪酸图谱分析术 | 第13-14页 |
·醌类图谱分析术 | 第14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法 | 第14-23页 |
·PCR及其相关技术 | 第15-18页 |
·T-RFLP | 第15页 |
·ERIC-PCR | 第15页 |
·DGGE/TGGE | 第15-16页 |
·SSCP | 第16-17页 |
·RT-PCR | 第17页 |
·16S rRNA序列比较 | 第17-18页 |
·Microarray技术 | 第18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及其相关技术 | 第18-23页 |
·显微术 | 第20-21页 |
·落射荧光显微镜(EM) | 第20-21页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 第21页 |
·流式细胞术 | 第21-23页 |
·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 第21-22页 |
·FCM检测的参数与荧光探针 | 第22页 |
·流式细胞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22-23页 |
·展望 | 第23页 |
·低能离子的诱变特点 | 第23-24页 |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样品制备 | 第26页 |
·纯培养细菌 | 第26页 |
·活性污泥菌悬液 | 第26页 |
·低能N~+入活性污泥的样品 | 第26页 |
·细胞固定和保存 | 第26-27页 |
·样品的分散处理 | 第27页 |
·杂交 | 第27页 |
·FCM检测和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8-33页 |
·荧光原位杂交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探针浓度对杂交结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杂交时间对杂交结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优化条件下的杂交结果 | 第30-31页 |
·样品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31-32页 |
·根据优化条件对大肠杆菌进行的双染结果 | 第32-33页 |
·活性污泥中各细菌类群的检测 | 第33-35页 |
·污泥样品各类群探针杂交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第33-35页 |
·活性污泥样品微生物菌群的相对含量分布 | 第35页 |
·离子注入对活性污泥中各细菌类群的影响 | 第35-39页 |
·污水培养对活性污泥中各细菌类群的影响 | 第35-36页 |
·低能N~+注入对活性污泥中各微生物细菌类群的影响 | 第36-39页 |
·在5×10~(14)N~+/cm~2的剂量下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变化 | 第36-37页 |
·在1×10~(15)N~+/cm~2的剂量下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变化 | 第37-38页 |
·在5×10~(15)N~+/cm~2的剂量下活性污泥菌群的结构变化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4页 |
·荧光原位杂交的特异性 | 第39-40页 |
·流式细胞术在复杂环境样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40页 |
·活性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 | 第40-42页 |
·低能离子注入对活性污泥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42-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