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有关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11-16页 |
·跨越式发展研究 | 第11-12页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可持续发展研究历程 | 第16-17页 |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 | 第16-17页 |
·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进 | 第1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 | 第17-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17-18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8-1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律 | 第19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框架 | 第19-20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 | 第20-23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评价 | 第23-34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张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页 |
·张承地区人口教育现状 | 第23-24页 |
·张承地区社会发展现状 | 第24页 |
·张承地区资源环境现状 | 第24-25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5-29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6-29页 |
·张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 | 第29-30页 |
·区位优势 | 第29页 |
·资源优势 | 第29-30页 |
·市场优势 | 第30页 |
·交通优势 | 第30页 |
·张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劣势 | 第30-34页 |
·地区比较贫困,综合经济实力弱 | 第30-31页 |
·区域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 第31-32页 |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 第32页 |
·农民增收缓慢,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凸显 | 第32页 |
·外部政策导致发展受限 | 第32-33页 |
·地区人口质量较差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 | 第34-43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 | 第34-37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第34-35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 | 第35-37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 第37-43页 |
·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成功案例 | 第37-39页 |
·张承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39-43页 |
第五章 张承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和保障体系 | 第43-48页 |
·张承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 第43-46页 |
·张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 第43-44页 |
·张承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 | 第44页 |
·张承地区人口教育可持续发展措施 | 第44-45页 |
·张承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措施 | 第45-46页 |
·构建张承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体系 | 第46-48页 |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 第46页 |
·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 第46-47页 |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 | 第4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本文结论 | 第48-49页 |
·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表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