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21页 |
·物理模型桩研究成果回顾 | 第11-15页 |
·数学模型桩群模拟方法回顾 | 第15-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杭州湾自然条件概述 | 第23-31页 |
·工程海域及附近水深地形特征 | 第23页 |
·气象 | 第23-25页 |
·风 | 第24-25页 |
·气温 | 第25页 |
·降水 | 第25页 |
·雷暴 | 第25页 |
·水文条件 | 第25-28页 |
·潮汐 | 第25-26页 |
·潮流 | 第26-27页 |
·波况 | 第27-28页 |
·余流 | 第28页 |
·泥沙 | 第28-30页 |
·泥沙来源及特征 | 第28-29页 |
·悬沙分布 | 第29-30页 |
·断面输沙量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基本方程及SMS程序简介 | 第31-40页 |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 第31-32页 |
·SMS程序简介 | 第32-37页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2页 |
·基本方程的数值离散 | 第32-35页 |
·离散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35-37页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初始条件 | 第37页 |
·边界条件 | 第37-38页 |
·计算程序结构及其应用分析 | 第38-40页 |
·模型结构流程图 | 第38-39页 |
·动边界处理 | 第39页 |
·SMS计算流程图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长江口及杭州湾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7页 |
·数学模型建立 | 第40-44页 |
·计算范围 | 第40-41页 |
·外海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1页 |
·控制方程 | 第41页 |
·定解条件 | 第41-42页 |
·计算方法及网格剖分 | 第42-44页 |
·参数的确定 | 第44页 |
·模型验证 | 第44-45页 |
·验证资料 | 第44-45页 |
·验证结果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上海近海风电场潮流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47-66页 |
·工程方案介绍 | 第47-48页 |
·关于紊动粘滞系数取值讨论 | 第48-52页 |
·紊动粘滞系数的物理意义 | 第48页 |
·紊动粘滞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48-51页 |
·紊动粘滞系数取值合理性分析 | 第51-52页 |
·桩群布置对水流影响的分析 | 第52-64页 |
·工程前后潮流场比较 | 第53-54页 |
·桩群不同排列方式的比较 | 第54-59页 |
·桩群相同排列方式不同尺寸的比较 | 第59-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表及附图 | 第72-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