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0页 |
| ·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 第8-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 第12-18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中小河流允许纳污量的确定 | 第20-31页 |
| ·水环境容量的含义 | 第20-22页 |
| ·影响水环境容量和允许排污量的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 ·允许纳污量的确定 | 第23-30页 |
| ·水质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 第24-28页 |
| ·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非点源污染的分析 | 第31-38页 |
| ·非点源污染的含义 | 第31-32页 |
| ·非点源污染的概念 | 第31-32页 |
| ·非点源污染的特征 | 第32页 |
| ·非点源污染调查分析 | 第32-34页 |
| ·非点源污染负荷发生原因调查 | 第33页 |
| ·非点源污染负荷调查 | 第33-34页 |
| ·非点源污染定量化方法研究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单一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研究 | 第38-50页 |
| ·概述 | 第38-43页 |
| ·排污口设置论证研究 | 第43-4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 ·模型分析 | 第45-46页 |
| ·排污控制方案研究 | 第46-47页 |
| ·排污口位置选择研究 | 第47-49页 |
| ·理论分析 | 第47页 |
| ·实例分析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多个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研究 | 第50-65页 |
| ·概述 | 第50-53页 |
| ·各排污断面水质达标的分析研究 | 第53-56页 |
| ·排污口最优化处理模型 | 第53-54页 |
| ·模型求解 | 第54-56页 |
| ·下游某一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分析研究 | 第56-61页 |
| ·基本原理 | 第56-58页 |
| ·求解分析 | 第58-61页 |
| ·实例分析 | 第61-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入河排污口设置决策支持系统初步 | 第65-71页 |
| ·一维水质模型 | 第66页 |
| ·事故污染水质计算模型 | 第66-68页 |
| ·多排污口情况下的一维水质模拟模型 | 第68-69页 |
| ·剩余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69页 |
| ·一维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 第69-70页 |
| ·基于排污口权重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 ·总结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