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泄漏的煤层气扩散规律及安全相关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常用气体扩散机理和模型 | 第12-14页 |
| ·气体模拟理论[9] | 第13页 |
| ·一些常用的气体扩散模型及其比较 | 第13-14页 |
| ·FLUENT 软件介绍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煤层气井口设备的安全评价 | 第16-27页 |
| ·煤层气与天然气 | 第16-17页 |
| ·煤层气采气机理 | 第17-19页 |
| ·煤层气排水采气设备 | 第19-20页 |
| ·采气设备风险分析 | 第20-26页 |
| ·安全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 ·井口采气树 | 第23-24页 |
| ·抽油机 | 第24-25页 |
| ·干线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煤层气组分及其毒害机理 | 第27-33页 |
| ·煤层气的化学组分 | 第27-28页 |
| ·烃类气体 | 第27页 |
| ·非烃类气体 | 第27-28页 |
| ·煤层气的物理性质 | 第28-29页 |
| ·煤层气各组分的毒害机理 | 第29-32页 |
| ·甲烷 | 第29-30页 |
| ·硫化氢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煤层气泄漏扩散基本理论与模型建立 | 第33-49页 |
| ·气体流动基本控制方程[29] | 第33-37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33-35页 |
| ·运动方程 | 第35-36页 |
| ·能量方程 | 第36页 |
| ·本构方程 | 第36-37页 |
| ·状态方程 | 第37页 |
| ·空气流动基本方程 | 第37-38页 |
| ·对流扩散方程 | 第38-41页 |
| ·煤层气扩散方程组 | 第41页 |
| ·CFD 理论 | 第41-44页 |
| ·多组分运输模型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 ·控制方程通用公式 | 第42页 |
| ·湍流模型 | 第42-44页 |
| ·煤层气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 ·模型建立和网格绘制 | 第45-48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 ·模拟空间的选择 | 第46-47页 |
| ·网格的划分 | 第47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FLUENT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9-74页 |
| ·FLUENT 模型的选择 | 第49-50页 |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49页 |
| ·组分传输模型的选择 | 第49页 |
| ·材料的定义 | 第49-50页 |
| ·标准状态下FLUENT 参数计算 | 第50-54页 |
| ·FLUENT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73页 |
| ·不同的入口速度下扩散规律比较 | 第54-57页 |
| ·不同风速下煤层气扩散规律比较 | 第57-61页 |
| ·重力作用影响下的扩散 | 第61-64页 |
| ·地形影响下的扩散 | 第64-66页 |
|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6-71页 |
| ·甲烷浓度分析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建 | 第74-87页 |
| ·应急预案概述 | 第74-78页 |
| ·应急预案的特点 | 第75页 |
| ·目前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 第75-76页 |
| ·应急预案的要素和设计准则 | 第76-78页 |
| ·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和编制步骤 | 第78-81页 |
| ·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 | 第78-80页 |
| ·应急预案的编制步骤 | 第80-81页 |
| ·应急响应概述 | 第81-82页 |
| ·煤层气井口泄漏应急预案 | 第82-86页 |
| ·编制的目的 | 第82-83页 |
| ·应急策划 | 第83页 |
|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 第83-84页 |
| ·预防与预警 | 第84页 |
| ·应急响应 | 第84-86页 |
| ·应急结束与现场恢复 | 第86页 |
| ·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 | 第86页 |
| ·附则 | 第86页 |
| ·应急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 第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