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生物柴油概述 | 第11-16页 |
| ·生物柴油主要性质 | 第11-14页 |
| ·发展生物柴油的意义 | 第14-16页 |
| ·国内外生物柴油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 ·国外生物柴油发展近况 | 第16-18页 |
|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近况 | 第18页 |
| ·国内外生物柴油产业的差距 | 第18-19页 |
| ·生物柴油的制备 | 第19-21页 |
| ·直接混合法 | 第20页 |
| ·微乳液法 | 第20页 |
| ·高温热裂解法 | 第20页 |
| ·酯交换法 | 第20-21页 |
|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 ·均相酸碱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 第21-22页 |
| ·生物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 第22-23页 |
| ·非均相酸碱催化的酯交换反应 | 第23-24页 |
| ·无催化的超临界酯交换反应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4页 |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7页 |
| ·实验流程 | 第27页 |
| ·酯交换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 ·常压反应评价催化剂活性 | 第28页 |
| ·高压反应评价催化剂活性 | 第28页 |
|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0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 第29页 |
| ·固体碱催化剂的选择与制备 | 第29-30页 |
| ·催化剂表征 | 第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 ·原料分析 | 第30-32页 |
| ·脂肪酸甲酯分析方法及得率计算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制备生物柴油非均相催化剂的考察 | 第34-51页 |
| ·空白试验 | 第34页 |
| ·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固体酸催化剂的考察 | 第34-38页 |
| ·固体酸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35-38页 |
|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页 |
| ·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固体碱催化剂的考察 | 第38-46页 |
| ·浸渍法 | 第39-42页 |
| ·微波辐射法 | 第42-46页 |
| ·浸渍法和微波辐射法的比较 | 第46页 |
| ·固体酸和固体碱的比较 | 第46页 |
| ·催化剂的中毒及活化 | 第46-48页 |
| ·催化剂活化步骤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8-51页 |
| ·XRD表征 | 第48-49页 |
| ·SEM表征 | 第49-50页 |
| ·催化剂碱量测定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CaO/NaY催化酯交换反应工艺条件优化及动力学 | 第51-62页 |
|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1页 |
| ·醇油比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反应温度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3页 |
| ·油脂酸值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油脂水份含量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页 |
| ·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 | 第55-57页 |
| ·酯交换反应化学动力学的研究 | 第57-62页 |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7-58页 |
| ·化学动力学探讨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预处理工艺的研究 | 第62-68页 |
| ·脱胶、除水 | 第62页 |
| ·萃取脱酸 | 第62-66页 |
| ·萃取流程 | 第63页 |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63页 |
| ·液液比的影响 | 第63-64页 |
| ·萃取次数的影响 | 第64页 |
| ·萃取温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 ·萃取脱酸正交试验 | 第65-66页 |
| ·脱色 | 第66页 |
| ·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流程图 | 第66-67页 |
| ·酯交换反应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