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引言第10-2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三、研究思路第20-25页
第一章 什么是生活第25-51页
 一、对现有观点的简要概括第25-27页
 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第27-51页
  (一)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第27-39页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活观第39-42页
  (三) 本文对生活的界定第42-51页
第二章 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第51-69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奠基方式的历史考察第51-57页
  (一)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学的本体诉求第51-55页
  (二)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道”本体论第55-57页
 二、生活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根基的合理判据第57-69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第57-60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生活第60-62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生活中进行第62-69页
第三章 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第69-86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主要表征第69-79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生活现实的遗忘第70-72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生活底蕴的剥离第72-76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生活主体的失落第76-79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探析第79-86页
  (一) 文化传统的积淀第80页
  (二) 社会历史的惯性第80-81页
  (三) 科学主义的滥觞第81-82页
  (四) 思想认识的偏差第82-86页
第四章 走向生活:历史资源的借鉴与现实趋势的考察第86-114页
 一、历史的参照:从亚里士多德到陶行知第86-101页
  (一) “美德在践履”:古希腊哲人的思考第86-89页
  (二) 从天国到人、人的世俗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探索第89-92页
  (三) “教育适应自然”:近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提出第92-96页
  (四)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20世纪上半期的两个教育命题第96-101页
 二、现实的走向:20世纪下半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第101-108页
  (一)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回归的趋势第102-105页
  (二)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回归的趋势第105-108页
 三、对历史上“生活教育理论”的简要评价第108-114页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含义第114-144页
 一、对可能出现的洁难的回答第114-120页
  (一) 生活化是否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质的消解第114-119页
  (二) 生活化是否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消极适应第119-120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第120-134页
  (一) 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第120-123页
  (二) 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第123-131页
  (三) 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第131-134页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第134-144页
  (一) 整体性特征第134-135页
  (二) 开放性特征第135-136页
  (三) 实践性特征第136-137页
  (四) 生成性特征第137-139页
  (五) 反思性特征第139-144页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第144-163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立足现实,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第144-149页
  (一) 确立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由精英到大众第144-145页
  (二) 目标的层次定位:由单一到多层第145-149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第149-152页
  (一) 从生活中取材的优势第149-151页
  (二) 从生活中取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151-152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通过生活体验生成思想品德第152-156页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所有人都是主体,又都是对象第156-163页
  (一) 权威主义、受教育者中心主义及“调和的立场”第156-158页
  (二) 主体与对象界限的消弥: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第158-163页
结语: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彰显魅力第163-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2页
后记第172-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国地方自治制度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国学生对英语体貌系统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