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论文的现实意义 | 第10-13页 |
·水电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的缺乏 | 第10-11页 |
·水电施工企业的进度风险压力越来越大 | 第11页 |
·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员工队伍不稳定 | 第11-12页 |
·行业薪酬差距导致承包商员工热情不高,对企业缺乏忠诚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实际问题及原因 | 第13-24页 |
·麒麟寺水电站工程概况 | 第13-17页 |
·麒麟寺水电站设计概况 | 第13-15页 |
·麒麟寺水电站主体工程工期概况 | 第15-16页 |
·麒麟寺水电站施工方案简介 | 第16-17页 |
·员工管理和激励方面遇到的难题及原因 | 第17-24页 |
·高进度期望对管理和投入提出了高标准要求 | 第17-19页 |
·为保证工程进度,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难度增加 | 第19-20页 |
·员工“执行力”差和“责任心”不足 | 第20-21页 |
·项目员工组成复杂,联系脆弱、管理难度大 | 第21-22页 |
·农民工的管理存在风险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在理论上寻求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 | 第24-27页 |
·员工激励和管理的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员工激励和管理中依据的人才模型 | 第25-26页 |
·实际采用的员工激励和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实践和摸索 | 第27-52页 |
·员工激励和管理的摸索和实践的几个阶段 | 第27-28页 |
·肤浅管理阶段 | 第27页 |
·初步尝试、逐渐完善管理的阶段 | 第27-28页 |
·持续自我完善和效果验证的阶段 | 第28页 |
·总结、提升的阶段 | 第28页 |
·项目部职工激励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 第28-41页 |
·职工的薪酬激励和措施 | 第28-35页 |
·整体信任和个体信任,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 第35-36页 |
·因人设职,给人才创造“升职空间” | 第36页 |
·增加培训投入,使人才“升职空间”保值、增值 | 第36-37页 |
·提供沟通平台,用情感激励职工 | 第37-38页 |
·员工个人目标和项目部目标统一,实施目标激励 | 第38页 |
·给与优秀员工荣誉,满足精神上的集体认可期望 | 第38-39页 |
·注重领导的垂范带头作用,实施行为激励 | 第39页 |
·建立创新型机制,激励职工的创新激情 | 第39-41页 |
·对外部协作队伍的激励措施 | 第41-46页 |
·合作原则的建立 | 第42-43页 |
·协作队伍的基本保障激励-利益的合理分块 | 第43-45页 |
·合理划分风险责任,减少协作队伍的风险损失 | 第45页 |
·建立清廉、有效的管理层次结构 | 第45-46页 |
·及时进行经营结算,给与协作队伍资金保证 | 第46页 |
·对协作队伍客观、公正,鼓励先进、惩罚落后 | 第46页 |
·加强服务,消除协作队伍的不满情绪 | 第46页 |
·实施扁平化管理、加快运行节奏,及时解决协作问题 | 第46页 |
·对农民工的激励措施 | 第46-48页 |
·加强农民工自强教育,告知其权利 | 第46-47页 |
·监督农民工工资的发放,保证农民工报酬 | 第47页 |
·建立农民工工会,解决农民工的归属感问题 | 第47页 |
·加强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 第47-48页 |
·对高危作业的农民工提供保险保障 | 第48页 |
·实施人性化管理,对农民工实施情感感召 | 第48页 |
·对员工的管理 | 第48-52页 |
·员工管理宏观思路 | 第48-49页 |
·建立项目部企业文化,弘扬拼搏精神 | 第49-50页 |
·建立良好的制度管理模式,摆脱“能人”管理 | 第50页 |
·严格制度管理、监督和考核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和思考 | 第52-61页 |
·管理理念转变的几点建议 | 第52-54页 |
·进度管理核心问题—员工的管理 | 第52页 |
·员工的管理应由控制性管理,转变成激励型管理 | 第52-53页 |
·通过薪酬激励缩小行业差距是员工管理的关键问题 | 第53页 |
·企业与协作单位的利益合理分割是对协作单位的基础性激励 | 第53页 |
·企业对农民工激励的关键问题在于安全和薪酬保障 | 第53-54页 |
·员工控制管理的关键问题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严格制度管理 | 第54页 |
·对员工实施激励和管理的具体办法 | 第54-61页 |
·激励机制建立前的进度风险和经济评估的宏观综合分析 | 第54-56页 |
·激励对象分类,及其期望分析 | 第56-57页 |
·员工激励和管理机制建立的策略、激励方法和时机选择 | 第57-59页 |
·员工激励和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实施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