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化的隔断--拓展SOHO住居空间灵活应用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简介 | 第11-12页 |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SOHO简述 | 第16-34页 |
·SOHO的定义 | 第16-17页 |
·SOHO的产生 | 第17-24页 |
·办公发展的历程 | 第17-21页 |
·20世纪早期的“白领工厂” | 第17-18页 |
·50年代的“程式化办公” | 第18-19页 |
·60年代的“风景化办公” | 第19页 |
·70年代的“单元化办公” | 第19-20页 |
·80年代的“电子化办公” | 第20页 |
·90年代的“弹性办公” | 第20-21页 |
·SOHO兴起原因 | 第21-24页 |
·经济环境的转变 | 第21-22页 |
·信息科技的发展 | 第22页 |
·工作观念的改变 | 第22页 |
·企业外包的扩大 | 第22-23页 |
·市场氛围的催动 | 第23-24页 |
·SOHO的现状 | 第24-32页 |
·国外SOHO现状 | 第24-25页 |
·国内SOHO现状 | 第25-27页 |
·SOHO族生活特征 | 第27-32页 |
·SOHO族职业类型 | 第28-29页 |
·SOHO族必备要素 | 第29-31页 |
·SOHO工作的利弊 | 第31-32页 |
·SOHO的未来 | 第32-34页 |
第三章 SOHO住居空间 | 第34-52页 |
·SOHO住居空间室内分析 | 第34-40页 |
·SOHO空间的利用 | 第34-38页 |
·封闭性空间 | 第36页 |
·开放式空间 | 第36-37页 |
·复合机能空间 | 第37页 |
·利用过渡空间 | 第37-38页 |
·可移动工作区 | 第38页 |
·SOHO空间的性质分类 | 第38-40页 |
·SOHO住居空间中的矛盾 | 第40-46页 |
·工作空间有限 | 第40-41页 |
·需求不确定性 | 第41-43页 |
·空间模式固定 | 第43-44页 |
·设计历时性差 | 第44-45页 |
·标准化与个性化 | 第45-46页 |
·可变化的隔断—缓解矛盾 | 第46-52页 |
·可变化隔断的概念 | 第46页 |
·可变化隔断的功能 | 第46-51页 |
·可变化隔断的意义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可变化的隔断设计 | 第52-86页 |
·可变化的隔断设计原则 | 第52-58页 |
·功能实用 | 第52-53页 |
·设计人性化 | 第53-56页 |
·保护生态 | 第56-57页 |
·关注文脉 | 第57-58页 |
·可变化的隔断实现方式 | 第58-66页 |
·形体变化 | 第58-61页 |
·位置变化 | 第61-65页 |
·结合家具 | 第65-66页 |
·可变化的隔断设计案例 | 第66-86页 |
·北京建外SOHO样板房 | 第66-67页 |
·旧金山SOHO设计工作室 | 第67-69页 |
·重庆建筑师SOHO住宅 | 第69-86页 |
第五章 可变化的隔断设计实践 | 第86-102页 |
·罗森宝SOHO项目简介 | 第86-87页 |
·罗森宝SOHO室内设计 | 第87-96页 |
·灵活多变的模块概念 | 第88-93页 |
·设计方案和参考效果 | 第93-96页 |
·罗森宝SOHO设计阐述 | 第96-102页 |
·模块中的空间容量 | 第96-97页 |
·模块中的可变隔断 | 第97-100页 |
·设计综述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12页 |
·拓展住居空间可能性的意义 | 第102-104页 |
·有利于室内设计的改造 | 第102页 |
·缓解建筑与需求间的矛盾 | 第102-103页 |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03-104页 |
·可变化的隔断未来展望 | 第104-111页 |
·屏风类家具设计 | 第105-106页 |
·创新的搭建方式 | 第106-108页 |
·结合建筑的设计 | 第108-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附录 图片索引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