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S)的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1-12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S)的研究目的与重要性 | 第12-16页 |
| ·PIS 系统的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PIS 系统的研究重要性 | 第12-16页 |
| ·本文的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16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S)的研究流程 | 第16-17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S)的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及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34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8-25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定义 | 第18-19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依据 | 第19-25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5-27页 |
| ·欧洲的系统设计 | 第25-26页 |
| ·产品识别理论引入国内的情况 | 第26-27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六种表征 | 第27-31页 |
| ·外观特征 | 第28页 |
| ·界面特征 | 第28-29页 |
| ·体验特征 | 第29页 |
| ·设计管理战略特征 | 第29页 |
| ·企业文化特征 | 第29-30页 |
| ·品牌特征 | 第30-31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31页 |
| ·产品家族(Product Family) | 第31页 |
| ·产品形象(Product Image) | 第31页 |
| ·消费电子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研究的特征与意义 | 第31-34页 |
| ·消费电子产品概念 | 第31-32页 |
| ·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分析 | 第32-34页 |
| ·结合本文对于消费电子产品的研究范围确定 | 第34页 |
| 第三章 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的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研究的特征与意义 | 第34-49页 |
|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 ·感性工学的概念阐述 | 第35-37页 |
| ·感性工学方法论 | 第37-38页 |
| ·感性工学理论周边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48页 |
|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识 | 第38-40页 |
| ·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风格概念常识 | 第40-42页 |
| ·风格的感知 | 第42-46页 |
| ·消费者满意度认知分析 | 第46-48页 |
| ·基于感性工学理论研究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文献综述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S 系统显形过程——研究方法概述 | 第49-65页 |
| ·PIS 研究架构总体概述 | 第49-50页 |
| ·趋势分析 | 第50页 |
| ·竞争对手分析 | 第50-51页 |
| ·调研企业文化信息 | 第51-53页 |
| ·创建设计理念 | 第53-56页 |
| ·利用感性工学方法从设计理念词中演化出设计元素 | 第56-59页 |
| ·感性工学研究方法之层阶法 | 第56-59页 |
| ·由设计语言变为表显形态的难点 | 第59页 |
|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工具箱(TOOLBOX)的建立 | 第59-61页 |
| ·通过工具箱(TOOLBOX)中元素组合使用进行设计 | 第61-62页 |
| ·至关重要的数据检验以及评价标准 | 第62-65页 |
| 第五章 结合现实课题的产品识别系统设计PIS 研究过程应用与结果分析 | 第65-98页 |
| ·项目课题介绍 | 第65-66页 |
| ·华为PIS 课题步骤 | 第66-67页 |
| ·市场趋势概况 | 第67-74页 |
| ·企业需要竞争赢得市场 | 第67页 |
| ·企业竞争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 第67-73页 |
| ·当今设计美学趋势 | 第73-74页 |
| ·竞争对手分析 | 第74-79页 |
| ·竞争对手板分析 | 第74-77页 |
| ·华为现有终端产品优劣势感性工学量化分析 | 第77-79页 |
| ·内部执行人员访谈 | 第79-81页 |
| ·华为产品的定位区域 | 第81-82页 |
| ·设计趋势分析——终端产品设计理念 | 第82-84页 |
| ·运用感性工学原理方法将理念关键词细化得出设计元素 | 第84-88页 |
| ·建立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工具箱 | 第88-95页 |
| ·华为工具箱的建立 | 第88-90页 |
| ·意象图参考 | 第90-92页 |
| ·最初设计方案的选择 | 第92-95页 |
| ·华为产品形象识别系统评价 | 第95-98页 |
| 第六章 小结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