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工程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学术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单层衬砌的力学概念 | 第17-18页 |
·单层衬砌的结构形式 | 第18-19页 |
·用于单层衬砌支护设计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用作单层衬砌的喷混凝土力学指标 | 第22-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围岩应力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32-69页 |
·围岩中的地应力场 | 第32-37页 |
·初始地应力场 | 第32-34页 |
·洞室开挖后的应力场 | 第34-37页 |
·毛洞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地质因素 | 第37-39页 |
·工程因素 | 第39-41页 |
·基于 Q系统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41-53页 |
·Q值影响因素及其取值 | 第41-46页 |
·宏观地质构造对 Q值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地形对 Q值的影响分析 | 第47-51页 |
·Q值的修正计算 | 第51-53页 |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3-62页 |
·屈服及屈服接近度的概念 | 第53-54页 |
·毛洞稳定性的屈服接近度分析 | 第54-59页 |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毛洞稳定性分级 | 第59-62页 |
·基于围岩松动圈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62-67页 |
·关于围岩松动圈 | 第62-63页 |
·围岩松动圈稳定性判据 | 第63页 |
·围岩松动圈分类 | 第63-64页 |
·围岩松动圈的测试技术 | 第64-67页 |
·三种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综合评价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3章 隧道单层衬砌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69-114页 |
·单层衬砌的支护对象分析 | 第69-73页 |
·围岩的碎胀与碎胀(变形)力 | 第69-70页 |
·岩石碎胀变形试验与分析 | 第70-72页 |
·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原理 | 第72-73页 |
·单层衬砌的力学传递机理 | 第73-75页 |
·单层喷混凝土衬砌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75-91页 |
·喷混凝土衬砌的局部受力机理分析 | 第75-79页 |
·喷混凝土衬砌的整体受力机理分析 | 第79-82页 |
·单体锚杆的支护作用机理 | 第82-87页 |
·群锚组合支护的作用机理 | 第87-91页 |
·多层混凝土构成的单层衬砌作用机理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91-108页 |
·基于接触的单层衬砌力学模型的提出 | 第91页 |
·接触问题的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 第91-99页 |
·接触构件横截面上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第99-101页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101-102页 |
·单层衬砌与复合式衬砌的力学机理比较分析 | 第102-106页 |
·单层衬砌结构内力分配机制分析 | 第106-108页 |
·多层混凝土构成的单层衬砌作用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 第108-111页 |
·测试工点概况 | 第108-109页 |
·测试项目及元件布置 | 第109页 |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4页 |
第4章 用作单层衬砌的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第114-133页 |
·引言 | 第114-116页 |
·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基准抗压强度 | 第116-118页 |
·试验原材料 | 第116页 |
·试件制作 | 第116-118页 |
·配合比设计及基准抗压强度 | 第118页 |
·喷混凝土的初期抗压强度 | 第118-124页 |
·喷混凝土的粘结抗拉强度 | 第124-127页 |
·试件制作及粘结抗拉强度计算 | 第124-126页 |
·喷混凝土与岩石之间的粘结抗拉强度 | 第126-127页 |
·喷混凝土与喷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抗拉强度 | 第127页 |
·喷混凝土的粘结抗剪强度 | 第127-130页 |
·喷混凝土与岩石之间的粘结抗剪强度 | 第127-129页 |
·喷混凝土与喷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抗剪强度 | 第129-130页 |
·喷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试验 | 第130-131页 |
·用作单层衬砌的喷混凝土力学性能控制指标 | 第131-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5章 单层衬砌的设计思路及支护参数的确定 | 第133-151页 |
·围岩松动圈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3-146页 |
·三维非线性数值模型 | 第133-138页 |
·隧道跨度对松动圈的影响研究 | 第138-140页 |
·侧压力系数对松动圈形态的影响研究 | 第140-142页 |
·地应力对松动圈的影响研究 | 第142-143页 |
·岩体强度对松动圈的影响研究 | 第143-144页 |
·围岩松动圈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 | 第144-146页 |
·基于松动圈支护理论的双线高速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 第146-147页 |
·200km/h双线高速铁路隧道的单层衬砌支护参数 | 第147-148页 |
·单层衬砌的设计原则 | 第148-150页 |
·设计原则及流程 | 第148-150页 |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51-164页 |
·工程概况 | 第151-153页 |
·工点简介 | 第151页 |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151页 |
·2#斜井原设计衬砌支护参数 | 第151-153页 |
·单层衬砌支护预设计 | 第153-155页 |
·基于屈服接近度的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53-155页 |
·单层衬砌支护参数 | 第155页 |
·围岩松动圈现场测试及预设计修正 | 第155-158页 |
·地质雷达探测法确定围岩松动圈范围 | 第155-158页 |
·预设计修正 | 第158页 |
·隧道施工工艺和方法 | 第158-161页 |
·隧道光面爆破设计 | 第158-160页 |
·单层衬砌平整度控制及施工工艺 | 第160-161页 |
·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结论 | 第164-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8-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9-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鉴定及获奖情况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