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18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财政支农的概念 | 第9-10页 |
| ·国外财政支农经验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 | 第11-12页 |
| ·财政支农的方式、模式、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 ·财政支农数量、结构研究 | 第13-15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财政支农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8页 |
| 2 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 ·农业保护论 | 第18-19页 |
| ·农业基础地位论 | 第19页 |
| ·农业的弱质性 | 第19-20页 |
| ·WTO条款中农业支持规定 | 第20-21页 |
| 3 四川财政支农状况 | 第21-24页 |
| ·四川财政支农总量状况 | 第21-23页 |
| ·四川省财政支农结构状况 | 第23-24页 |
| 4 四川财政支农的最优规模测定与支出结构分析 | 第24-30页 |
| ·四川财政支农最优规模测定 | 第24-29页 |
| ·模型选择 | 第25-26页 |
| ·结果及其分析 | 第26-29页 |
| ·四川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 ·模型介绍 | 第29页 |
| ·结果及其分析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5 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农的优先次序选择 | 第30-37页 |
|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 第30-31页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对财政支农的需求分析 | 第31-37页 |
| ·数据的获得与整理 | 第31页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对财政支农的需求调研分析 | 第31-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6 国外财政支农的经验借鉴 | 第37-43页 |
|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第37-41页 |
|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 第37-40页 |
| ·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启示 | 第40-41页 |
| ·韩国新村运动中财政支农的措施 | 第41-43页 |
| ·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 第41-42页 |
| ·扩散阶段(1974--1976年) | 第42页 |
| ·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 第42页 |
| ·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 第42页 |
| ·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 第42-43页 |
| 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财政支农建议 | 第43-47页 |
|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 第43-44页 |
| ·立法保证财政预算内对农业的投入 | 第43页 |
| ·完善分税财政体制,明确划分财权事权 | 第43-44页 |
| ·要多渠道、多方面筹集支农资金 | 第44页 |
| ·调整财政支农结构 | 第44-46页 |
| ·加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的投入 | 第44-45页 |
| ·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 | 第45页 |
| ·适当控制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入 | 第45页 |
| ·适当控制农村救济费的投入 | 第45页 |
| ·具体支农支出方向 | 第45-46页 |
| ·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 第46-47页 |
| ·严格财政预算约束 | 第46页 |
|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考核 | 第46页 |
| ·提高农业科技和农技推广效率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