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车辆—桥梁系统耦合振动及程序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国内外高速铁路概况 | 第10-15页 |
·国外高速铁路概况 | 第10-14页 |
·我国高速铁路概况 | 第14-15页 |
·车-桥振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5-22页 |
·车桥振动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5-18页 |
·车桥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 | 第18-2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桥梁动力分析模型 | 第23-34页 |
·空间梁单元的运动方程 | 第23-26页 |
·单元位移模式 | 第23-24页 |
·几何方程 | 第24-25页 |
·物理方程 | 第25页 |
·局部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 | 第25-26页 |
·整体坐标系下的运动方程 | 第26页 |
·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26页 |
·单元矩阵 | 第26-29页 |
·质量矩阵 | 第27页 |
·刚度矩阵 | 第27-28页 |
·Rayleigh阻尼 | 第28-29页 |
·运动方程求解 | 第29-33页 |
·桥梁自振特性 | 第29-31页 |
·动力响应的数值积分方法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轮轨相互作用关系 | 第34-49页 |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第34-37页 |
·基本概念 | 第34-36页 |
·求解方法 | 第36-37页 |
·轮轨相互作用力 | 第37-41页 |
·轮轨接触斑 | 第37-38页 |
·蠕滑率 | 第38-39页 |
·蠕滑力 | 第39-41页 |
·轮对的运动方程 | 第41-44页 |
·基本假设 | 第41-42页 |
·轮对受力分析 | 第42-43页 |
·列运动方程 | 第43-44页 |
·法向力迭代求解 | 第44页 |
·轨道不平顺 | 第44-48页 |
·轨道不平顺的定义和分类 | 第44-45页 |
·轨道不平顺谱 | 第45-47页 |
·轨道不平顺数字模拟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车辆动力分析模型与运行评价指标 | 第49-58页 |
·基本假设与车辆模型 | 第49-51页 |
·基本假设 | 第49页 |
·车辆模型 | 第49-51页 |
·列运动方程 | 第51-54页 |
·转向架运动方程 | 第51-52页 |
·车体运动方程 | 第52-54页 |
·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评价标准简介 | 第54-57页 |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其评估标准 | 第54-56页 |
·车辆运行舒适性及其评价标准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车桥系统分析模型与动力平衡方程 | 第58-63页 |
·车—桥耦合关系 | 第58-61页 |
·车—桥几何相容条件 | 第58-59页 |
·车—桥力学平衡条件 | 第59-61页 |
·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程序设计 | 第63-70页 |
·面向对象技术 | 第63-66页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 第63-65页 |
·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过程 | 第65-66页 |
·面向对象的车桥耦合分析程序建模 | 第66-68页 |
·车桥耦合分析程序开发的基本思路 | 第66-67页 |
·建模语言和工具的选取 | 第67-68页 |
·面向对象的车桥耦合分析程序分析 | 第68页 |
·面向对象的车桥耦合分析程序设计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7章 程序实现与验证 | 第70-87页 |
·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 第70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70-76页 |
·桥梁类的实现 | 第71-73页 |
·车辆类的实现 | 第73-76页 |
·程序简介 | 第76-81页 |
·程序特点 | 第76页 |
·程序模块 | 第76-81页 |
·程序验证 | 第81-86页 |
·桥梁基本情况与计算参数 | 第81页 |
·自振特性 | 第81-83页 |
·车桥响应 | 第83-86页 |
·结论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90页 |
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