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上篇 对我国都市中回民社区的调查和思考 | 第10-82页 |
第1章 绪论回民社区:独特的文化财富 | 第12-34页 |
·本文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2-17页 |
·文化与亚文化(Culture & Sub-culture) | 第12-14页 |
·社会与回民社区(Society & Jamaat ) | 第14-16页 |
·再生(Regeneration ) | 第16-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7-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7-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动态 | 第22-24页 |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系统观”理论 | 第24-25页 |
·“文化生态”理论 | 第25页 |
·“人文保护”理论 | 第25-26页 |
·“族群社区建构”理论 | 第26-27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27页 |
·“团地再生”理论 | 第27-28页 |
·“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方法 | 第28页 |
·“民族混居”调查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1页 |
·寻找都市回民社区再生的方法 | 第29页 |
·保障都市中回民社区亚文化的延续 | 第29-30页 |
·促进亚文化观念与交往空间的相互影响 | 第30页 |
·提高回民社区生活品质 | 第30-31页 |
·论文结构 | 第31页 |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论文线索 | 第31页 |
·研究框架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2章 我国回族文化背景 | 第34-44页 |
·回族形成的过程 | 第34-39页 |
·回族形成的根源和表现 | 第39-43页 |
·农业和商业经济是回族形成和生存的经济基础 | 第39-40页 |
·汉语是回族区别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 | 第40-41页 |
·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穆斯林的宗教、民俗特征 | 第44-66页 |
·物质形态特征 | 第44-54页 |
·回民社区街区构成要素及其性质 | 第44页 |
·回民社区城市空间结构 | 第44-46页 |
·回民社区商业空间特点 | 第46-48页 |
·清真寺文化 | 第48-54页 |
·民居 | 第54页 |
·意识形态特征 | 第54-64页 |
·宗教礼仪和节日 | 第55-58页 |
·饮食习俗 | 第58-60页 |
·婚姻习俗 | 第60页 |
·丧葬习俗 | 第60-62页 |
·服饰习俗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具有代表性的回民社区在我国都市中的历史发展 | 第66-82页 |
·北京回民社区的沿革——以牛街为例 | 第66-76页 |
·北京回民社区的历史 | 第66-67页 |
·北京牛街回民社区的历史 | 第67-73页 |
·20 世纪80 年代回民社区探索性的改造 | 第73-75页 |
·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回民社区大规模改造 | 第75-76页 |
·西安回民社区的沿革——以鼓楼历史街区为例 | 第76-81页 |
·西安回民社区的历史 | 第76-77页 |
·西安鼓楼回民社区的历史 | 第77-80页 |
·20 世纪80 年代后回民社区探索性的改造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中篇 对回民社区状况的思索 | 第82-104页 |
第5章 都市中回民社区大规模改造前后共性 | 第84-100页 |
·改造前的共性 | 第84-88页 |
·人口密度高,居住条件恶化 | 第84-85页 |
·民族传统氛围浓厚,邻里关系成熟 | 第85-86页 |
·市政、道路基础设施落后 | 第86页 |
·庭院深深,文化浓厚,人文荟萃,商业发达 | 第86-88页 |
·改造后的共性 | 第88-99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 第88-92页 |
·亚文化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92-94页 |
·居住问题 | 第94-97页 |
·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回民社区结构“再生”的难点及严峻形势 | 第100-104页 |
·回民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处境尴尬 | 第100页 |
·回民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100-101页 |
·传统地区维持特色风貌中操作的团难 | 第101页 |
·社会价值认同的矛盾 | 第101页 |
·文化保护与资金投入的矛盾 | 第101-102页 |
·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 第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下篇 都市中回民社区“再生”的初步探索 | 第104-130页 |
第7章 对回民社区的更新保护原则 | 第106-112页 |
·与城市总体协调原则 | 第106页 |
·与自身文化类型相匹配的原则 | 第106页 |
·保持街区整体性原则 | 第106-107页 |
·与行为轨迹一致性原则 | 第107页 |
·保护文物建筑的原则 | 第107页 |
·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 | 第107-108页 |
·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原则 | 第108-109页 |
·稳定渐进的动态发展原则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8章 都市中回民社区“再生”的途径 | 第112-130页 |
·保护回民社会结构是“再生”的首要条件 | 第112-114页 |
·社会结构是回民社区最宝贵财富 | 第112-113页 |
·回民社区的改造要注重“弱势群体” | 第113页 |
·注重回迁人口中的混居比例 | 第113-114页 |
·回民社区的“再生”与城市空间的完美协调 | 第114-116页 |
·偏离大城市核心区的回族聚居区生命力较强 | 第114页 |
·回民社区应该与城市在肌理上融为一体 | 第114页 |
·商业街不应与城市重要交通功能的城市道路重合 | 第114-115页 |
·在回民社区的“再生”中强化拓扑关系 | 第115-116页 |
·回族商业文化的“再生” | 第116-118页 |
·维持回族商业文化的特点 | 第116-117页 |
·规划设计中为居民提供经商条件 | 第117-118页 |
·社会转型中的回民社区“再生” | 第118-129页 |
·“公民参与”与“自建”方式的更新 | 第118-122页 |
·“团地再生”技术的运用 | 第122-124页 |
·旅游业发展模式 | 第124-125页 |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 第125-127页 |
·国家政策法规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结论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