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条竞合理论研究
引言 | 第1-6页 |
第一章 法条竞合及其刑法评价 | 第6-12页 |
一、法条竞合的生成 | 第6-8页 |
二、禁止重复评价与法条竞合 | 第8-10页 |
三、充分评价与不足评价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德日法条竞合理论概览 | 第12-24页 |
一、德国 | 第12-20页 |
(一) 法条竞合概说 | 第12页 |
(二) 法条竞合的形态 | 第12-16页 |
(三) 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 | 第16-17页 |
(四) 学界主要分歧点 | 第17-20页 |
二、日本 | 第20-24页 |
(一) 法条竞合概说 | 第20页 |
(二) 法条竞合的形态 | 第20-21页 |
(三) 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 | 第21-22页 |
(四) 学界主要分歧点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德日法条竞合理论评析 | 第24-34页 |
一、德日法条竞合理论的异同 | 第24-26页 |
(一) 相同点 | 第24-25页 |
(二) 不同点 | 第25-26页 |
二、概念逻辑的局限 | 第26-27页 |
三、特别关系 | 第27-28页 |
四、补充关系 | 第28-30页 |
五、事前不可罚行为和事后不可罚行为 | 第30-31页 |
六、择一关系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我国法条竞合理论之梳理与反思 | 第34-47页 |
一、中国刑法学界关于法条竞合的学理争议 | 第34-37页 |
(一) 法条竞合的性质 | 第34-35页 |
(二) 法条竞合的地位 | 第35页 |
(三) 法条竞合的形态 | 第35-36页 |
(四) 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 | 第36-37页 |
(五) 学界通说观点 | 第37页 |
二、作者视野下的法条竞合理论 | 第37-44页 |
(一) 法条竞合的性质 | 第37-39页 |
(二) 法条竞合的地位 | 第39-40页 |
(三) 法条竞合的形态 | 第40-44页 |
(四) 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 | 第44页 |
三、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