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6页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综述一 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郁舒颗粒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 第33-47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3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西医标准 | 第33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3页 |
3. 试验病例标准 | 第33-34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33-34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4页 |
·病例的剔除标准 | 第34页 |
4. 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疗程 | 第3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第35页 |
·观测指标 | 第35-37页 |
·疗效性观测 | 第35-36页 |
·主要疗效指标及疗效评价 | 第35页 |
·次要疗效指标 | 第35-36页 |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第36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36页 |
·不良反应观测 | 第36页 |
·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评价 | 第36-37页 |
·异常实验室结果 | 第37页 |
·药物安全性判定 | 第37页 |
·受试者依从性的掌握 | 第37页 |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5. 研究结果 | 第37-43页 |
·疗效判定 | 第37-38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7页 |
·其余观察指标评定 | 第37页 |
·一般资料统计 | 第37-38页 |
·两组疗效比较 | 第38-41页 |
·两组HAMD总分减分值、减分率比较 | 第38-39页 |
·两组(ITT)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比较 | 第39-40页 |
·两组(PP)治疗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比较 | 第40页 |
·两组(ITT) HAMA总分减分比较 | 第40-41页 |
·两组(ITT)SDS总分减分比较 | 第41页 |
·两组(ITT)治疗前后HAMD因子分比较 | 第41页 |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第41-43页 |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41-42页 |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第42页 |
·两组(ITT)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42-43页 |
6. 安全性检测 | 第43页 |
7. 讨论 | 第43-46页 |
·疗效分析 | 第43页 |
·中医症候疗效观察 | 第43-44页 |
·处方来源及组方依据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7-59页 |
实验一 郁舒颗粒对利血平致小鼠抑郁模型的影响 | 第47-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实验二 郁舒颗粒对慢性应激致大鼠抑郁模型的影响 | 第50-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页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0-51页 |
·对敞箱实验的影响 | 第50-51页 |
·对 MORRIS水迷宫实验的影响 | 第51页 |
·对睡眠的影响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实验三 郁舒颗粒对小鼠失望和不动行为的影响 | 第53-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3-54页 |
·对小鼠游泳绝望的影响 | 第53-54页 |
2. 对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试验四 郁舒颗粒的镇静作用 | 第55-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试验五 试验五郁舒颗粒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最大给药量的测定 | 第56-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6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简历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