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3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二氧化硫主要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概述 | 第9-13页 |
·燃烧前脱硫技术 | 第9页 |
·燃烧中脱硫技术 | 第9页 |
·燃烧后脱硫技术 | 第9页 |
·湿法脱硫工艺 | 第9-10页 |
·半干法脱硫工艺 | 第10-11页 |
·干法脱硫工艺 | 第11页 |
·国内开发的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及应用状况 | 第11-12页 |
·我国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脱硫副产物资源化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碱式硫酸铝法脱硫技术研究方案 | 第13-19页 |
·碱式硫酸铝法脱硫工艺发展概况 | 第13页 |
·脱硫效果 | 第13-14页 |
·物理化学原理 | 第14-15页 |
·碱铝石膏法 | 第14-15页 |
·碱铝解吸法 | 第15页 |
·研究总体方案 | 第15-18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碱式硫酸铝吸收剂在鼓泡反应器中脱硫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19-31页 |
·气液传质膜型 | 第19-22页 |
·双膜理论 | 第20-21页 |
·传质总系数 | 第21-22页 |
·化学反应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22-26页 |
·扩散—反应方程的建立 | 第22-23页 |
·伴有化学吸收的气液传质过程类型 | 第23-24页 |
·快反应或中速反应的传质速率及传质系数 | 第24-26页 |
·碱铝石膏法脱硫模型的建立 | 第26-31页 |
·快速不可逆过程的假设 | 第26-27页 |
·吸收速率的确定 | 第27-28页 |
·传质模型中重要参数的确定 | 第28-31页 |
·气泡的平均直径 | 第28页 |
·气含率 | 第28-29页 |
·气液比相界面积 | 第29页 |
·吸收液的粘度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碱式硫酸铝溶液的制备与再生 | 第31-40页 |
·制备原理 | 第31页 |
·原料的分析与准备 | 第31-32页 |
·硫酸铝的分析 | 第31页 |
·石灰石的分析 | 第31-32页 |
·碱度的测量方法 | 第32页 |
·各种离子的测量方法 | 第32-37页 |
·实验的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Fe~(3+)、Al~(3+)、Ca~(2+)、Mg~(2+)的测量 | 第33-35页 |
·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3页 |
·其它试剂的准备 | 第33-34页 |
·Fe~(3+)的测定 | 第34页 |
·Al~(3+)的测定 | 第34页 |
·Ca~(2+)的测定 | 第34-35页 |
·Mg~(2+)的测定 | 第35页 |
·So_4~(2-)的测量 | 第35-37页 |
·试剂的准备 | 第35页 |
·测定步骤 | 第35-37页 |
·So_3~(2-)的测量 | 第37页 |
·试剂的准备 | 第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7页 |
·不同碱度与铝量溶液的配比 | 第37-39页 |
·吸收液的再生试验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脱硫试验与数据分析 | 第40-54页 |
·脱硫试验装置 | 第40页 |
·脱硫试验工艺流程 | 第40-41页 |
·脱硫装置系统气密性试验 | 第41-42页 |
·鼓泡塔空塔阻力性能测试 | 第42-46页 |
·未加气体分布器时鼓泡塔阻力与风速的关系 | 第42-43页 |
·风速相同时脱硫效率与淹没深度的关系 | 第43-44页 |
·鼓泡塔的阻力随着淹没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第44-45页 |
·脱硫效率与风速的关系 | 第45页 |
·相同淹没深度时气体实验条件变化后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碱式硫酸铝溶液PH值、铝含量、碱度的相互关系 | 第46-48页 |
·铝量与PH值的关系 | 第46-47页 |
·碱度与PH值的关系 | 第47页 |
·铝含量与碱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几种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温度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加气体分布器后热态脱硫试验 | 第50-52页 |
·加气体分布器后热态和冷态脱硫试验的对比结果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4-57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