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前言 | 第8-18页 |
| 一、目的及意义 | 第8-11页 |
| 二、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四、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18页 |
| 第1章 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8-37页 |
| ·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 | 第18-26页 |
| ·对游离相天然气的封闭机理 | 第18-23页 |
| ·对水溶相天然气的封闭机理 | 第23-24页 |
| ·对扩散相天然气的封闭机理 | 第24-26页 |
| ·泥质岩盖层封闭天然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7页 |
| ·毛细管封闭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 ·抑制和替代浓度封闭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2-36页 |
| ·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 第2章 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 | 第37-43页 |
| ·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构造区域 | 第37-38页 |
| ·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构造时期 | 第38-39页 |
| ·复合旋回型 | 第38-39页 |
| ·简单旋回型 | 第39页 |
| ·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沉积环境 | 第39-41页 |
| ·泥质岩盖层形成发育的有利成岩阶段 | 第41-43页 |
| 第3章 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43-61页 |
| ·对游离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43-54页 |
| ·毛细管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43-49页 |
| ·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研究方法 | 第49-54页 |
| ·对水溶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54-57页 |
| ·对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57-61页 |
| ·抑制浓度封闭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 ·替代浓度封闭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59-61页 |
| 第4章 泥质岩盖层封气性演化及其古封闭能力的研究方法 | 第61-74页 |
| ·泥质岩盖层封气性的形成及演化特征 | 第61-62页 |
| ·不同类型泥质岩盖层封气性演化阶段划分 | 第62-63页 |
| ·既无生烃能力又无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质岩盖层 | 第62页 |
| ·具生烃能力但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质岩盖层 | 第62-63页 |
| ·既具生烃能力又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质岩盖层 | 第63页 |
| ·泥质岩盖层古封气能力的恢复方法 | 第63-74页 |
| ·古排替压力的恢复方法 | 第63-65页 |
| ·古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恢复方法 | 第65-69页 |
| ·古异常含气浓度的研究方法 | 第69-72页 |
| ·古生气强度的恢复方法 | 第72-74页 |
| 第5章 泥质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定量评价 | 第74-90页 |
| ·对游离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定量评价 | 第74-81页 |
| ·地质模型与数学模型 | 第74-76页 |
| ·主要计算参数的选取与确定 | 第76-78页 |
| ·综合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 第78页 |
| ·实例应用 | 第78-81页 |
| ·对水溶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定量评价 | 第81-85页 |
| ·地质模型及数学模型 | 第81-83页 |
| ·主要计算参数的选取与确定 | 第83页 |
| ·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 第83-84页 |
| ·实例应用 | 第84-85页 |
| ·对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定量评价 | 第85-90页 |
| ·地质模型及数学模型 | 第85-86页 |
| ·主要计算参数的选取与确定 | 第86-87页 |
| ·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 第87页 |
| ·实例应用 | 第87-90页 |
| 第6章 泥质岩盖层对天然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90-104页 |
| ·盖源空间配置关系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与聚集 | 第90-94页 |
| ·盖源分布空间配置关系控制着天然气的分布和富集数量 | 第90-92页 |
| ·盖源质量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天然气富集的区域 | 第92-94页 |
| ·盖源时间配置关系控制着天然气聚集与保存数量 | 第94-101页 |
| ·泥质岩盖层毛细管封闭有效性控制着游离相天然气聚集与保存数量 | 第94-96页 |
| ·泥质岩盖层异常孔隙流体压力间接封闭有效性控制着游离相和水溶相天然气聚集保存数量 | 第96-98页 |
| ·泥质岩盖层浓度封闭有效性控制着扩散相天然气聚集与保存数量 | 第98-101页 |
| ·泥质岩盖层空间发育部位控制着不同类型天然气聚集圈闭的形成 | 第101-104页 |
| ·斜坡区受超覆泥质岩盖层控制形成的地层超覆圈闭 | 第101页 |
| ·受直接覆盖于古隆起之上泥质岩盖层控制形成的基岩风化壳圈闭 | 第101页 |
| ·受古隆起之上披覆泥质岩盖层控制形成的各种类型圈闭 | 第101页 |
| ·受盆地或凹陷中心厚层泥质岩盖层控制形成的砂岩透镜体圈闭 | 第101-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 二、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奖励 | 第106-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8-134页 |